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快讯 > 滚动 >

天天热议:研发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麦子妈妈”26年培育13个新品种

时间 2022-10-19 05:40:49 来源: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资料图)

实习生 刘怡菲

通讯员 周晏安 张弛 陈斐

作为湖北省的农业大市,襄阳粮食产量稳定在95亿斤左右。这其中,襄阳小麦的产量占全省的40%以上,是湖北最大的小麦主产区,小麦面积、产量、品质均居全省之首。

这些成绩,离不开那些为我们端牢饭碗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堪称“麦子爸妈”,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田野上的希望,造福百姓。

襄阳市农科院推广研究员张道荣,就是这样一位“麦子妈妈”。一生和土地打交道,26年来育成13个小麦新品种,其中一个新品种更是填补了湖北省2000年以来国审小麦的空白。

娇小“女汉子”26年育麦种

张道荣今年50岁,与小麦打交道26年。

极目新闻记者第一次见到张道荣研究员,是在今年8月末,这是麦子的“休假期”。

小麦作为冬季作物,常常在水稻、芝麻等农作物收割后的土地上再耕种,通常10月下旬播种,来年5月底6月初成熟。

每年6月到9月是小麦的“休假期”,可张道荣却没有歇着,“土地歇息我们不能歇,室内整理数据、精选种子、制定秋播计划等工作都要做。”她说。

“根据夏收区试数据,今年湖北省小麦产量将创历史新高,预计增产20%左右。”8月31日,面对首次见面的极目新闻记者,张道荣就迫不及待地告诉记者这个好消息,彼时,她正在手机上参加一个视频会议,忙碌不已。

把麦子视为“宝宝”、一干就是26年的张道荣,其实当初没想过会一辈子干农业,1996年,张道荣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回到了家乡襄阳,同其他五六名应届毕业生一起,进入襄阳市农科院工作。

张道荣在实验室

“当时本科生不多,我又是个女同志,不想给母校掉底子。铆足了劲要干好。”个子娇小的张道荣干起活儿来却有股女汉子的作风。

她跟着当时以从事农技工作的陈桥生老师一起下乡、钻试验田、整材料,很快进入角色。她回忆说,很庆幸自己遇上了陈桥生、李有明等几任好老师,和他们一起共事多年,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农业人的倔劲。陈桥生老专家即使在退休前身体不好的情况下,仍和年轻人一样白天跑田间晚上整材料,常常加班到转钟。这些人,都成为她永远的工作榜样。

18年诞生一粒新种子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而一粒优质的种子背后,可能凝结研究人员一辈子甚至几代人的心血。

襄阳市农科院工作人员给极目新闻记者提供了一份有关张道荣的材料。其中,品种审定、成果登记、团体及个人荣誉、应用证明等目录,就足足记满了两页A4纸。这也是张道荣工作26年的一份成绩单。

据统计,在张道荣和同事的努力下,襄阳市农科院培育襄麦25、襄麦55、鄂麦19等多个小麦品种,累计应用面积3000万余亩,新增纯收益逾亿元。其中,襄麦21通过浙江省审定,是该院第一个通过审定的弱筋小麦品种;襄麦32通过湖北省审定,是该院第一个通过审定的中强筋小麦品种;襄麦46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2000年以来我省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张道荣说,作为襄阳的农业科技人员,要研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小麦品种,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保障粮食安全。在这26年里,她和团队培育了13个新品种。其中,“襄麦35”培育周期最长,长达18年。

她的办公室里,有一组一人高的铁皮柜,关于“襄麦35”的部分资料就占了5节柜。一节柜节半米高,所有资料摞起来足有2米多高。

极目新闻记者随手翻开其中一本封皮笔记本,一行行数字编号,“√×”标记遍布。

张道荣称,一个新品种要通过审定,需要具备指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在培育“襄麦35”过程中,不断遇到各种问题,不是植株的高矮、叶耳颜色,就是茎芊上的腊质表形等不一致,每年大家都满怀希望,又一次次失落,激情、喜悦、失望、振作各种情绪交织。最终,该品种在2015年通过了湖北省审定。18年,背后是每年七八万株的出圃苗株样本的种植、试验、记录、分析。

张道荣在试验田里

26年里她和团队培育出多个抗逆稳产、高产小麦新品种:比如“鄂麦19”,其对条锈病的高抗性,初步解决了我国小麦育种大面积丰产与抗条锈病结合的难题,也为我国抗条锈病育种创造了新的抗源。因该品种具有较高的应用开发价值,2004年被国家列入成果转化项目,2005年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作为湖北省、襄阳市的主推品种,增创社会经济效益逾亿元。

2008年育成大面积丰产小麦新品种“襄麦25”,该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性上全面超过了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郑麦9023,创新水平国内领先。该品种2012年开始被原农业部列为国家小麦主导品种。

2021年矮秆抗倒伏、高产广适、抗穗芽的“襄麦 46”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委员审定,是湖北省地市州农科院第一个,也是自 2000年以来,湖北省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填补了湖北省“国审”品种的空白。

“麦子妈妈”创高产新纪录

张道荣的办公室里,除了堆积如山的纸质材料外,还有脸盆、塑料筐,以及几蛇皮袋颜色不一的小麦种。

张道荣指着地面上一红一绿两个脸盆介绍,红盆里的种子是精选出来的优质种子。一人挑拣一天也只能选出半公斤左右,一天下来眼都花了。塑料筐子是用来装植株的,蛇皮袋里已经封好的小包是样品,要寄到浙江一所大学供学生做试验。

“研究的成果让农民、让社会受益是最大的价值。”张道荣表示。

2009年5月下旬,湖北出现了较长的连阴雨过程天气,造成大面积即将收获的小麦穗上发芽占80%,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危害极大。农民俗称这种现象为“烂场雨”、“仓门灾”。而张道荣等培育的襄麦25由于具有抗穗发芽特性,穗上发芽仅占7%。当年,凡种植“襄麦25”的麦田都避免了灾害损失。

除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也成了张道荣又一项使命。

2017年下半年,襄阳阴雨不断,不仅导致即将收割的水稻不能收割,耽误后续的小麦播种。后来即使水稻收割了,由于田地泥土稀松,导致传统的轮式播种机一下地就陷进泥地、翻耕播种困难。

农时一刻值千金。张道荣与专家交流了解到,有一种链轨式翻耕机,可增加受力面积解决这一问题,但农户并不一定能接受。于是,襄阳市农科院选择了南漳清河农场以及一家合作社作为试点,通过连续3年摸索,这种机械大受种植户青睐。

再后来,襄阳市农科院又引进稻茬免耕机械设备,推广稻茬免耕技术,意味着原来种水稻的地不需翻耕可直接播种。如此一来,实现平均每亩增产10%以上,使每亩地节本增效50元以上。近两年来,受此技术影响,鄂北稻茬小麦亩产量突破500公斤,刷新了湖北省稻茬小麦高产纪录。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张道荣团队十年磨一剑的潜心科研。当记者感叹农业科研不易的时候,张道荣说,创新不在言语,而在行动,“气候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使研发的小麦品种必须适应其变化,新品种培育工作必须不断向着综合优质、高产、抗病、广适的目标迈进,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