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快讯 > 滚动 >

资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大桥,已安全通车65周年!

时间 2022-10-17 20:51:41 来源:中国铁路  

大江奔涌千帆竞,长虹飞架起宏图。

10月15日,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武汉长江大桥迎来建成通车65周年纪念日。


【资料图】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时的庆典。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全中国人的骄傲。它的正式施工时间仅有2年零1个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来自全国各地的英雄儿女挥洒智慧与汗水,将天堑变通途。

从汉阳龟山至武昌蛇山,武汉长江大桥像一条巨龙横卧在长江之上,将武汉三镇1300多万人的工作、生活连接起来,承载万千中华儿女关于母亲河的独特记忆。

65载寒来暑往,如今武汉长江大桥依旧“年轻”。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桥工段一代代养桥人始终坚守在江畔桥头,秉承着“人在桥上、桥在心中”的大桥精神,精心养护维修,倾力守护“万里长江第一桥”的安全畅通。

“桥一代”讲奉献,爱岗敬业、吃苦耐劳

作为武汉长江大桥的第一代养桥人,91岁的刘占子老人虽然腿脚已不灵活,但仍每周来“探望”一次大桥。

年事已高的刘老常常回想起这样一幅画面:1957年10月15日,江城沸腾,举国欢庆。这一天,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人民群众载歌载舞。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时的盛况。

公铁两用桥的设计,不仅结束了数千年来长江天堑有舟无桥的历史,还实现京广铁路南北大动脉的贯通,成为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

大桥像一道飞架的彩虹,在长江天堑上铺就了一条坦途。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由此实现连接,两线因此改称为京广铁路,中国南北交通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以刘占子为代表的“桥一代”,不仅参与了大桥的建设,还负责大桥的养护工作。大桥落成后,26岁的刘占子从大桥的建设者“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光荣的桥梁工。大桥刚通车5年,运输量就高达8000多万吨。

大桥建设时的场景。

据刘占子回忆,大桥建成后,当时国内还没有大型桥梁的养护经验可以参照,养护维修桥梁主要靠“肩扛手抬”的传统作业方式。

20世纪80年代,铁路职工正在进行换轨施工作业。

大桥是钢梁结构,桥上轨枕均是木质,加上桥上场地窄、行车密度大,重体力、高强度的作业多,当时的养桥工作相当辛苦。

20世纪80年代初,刘占子光荣退休。儿子刘汉胜接过父亲的班走上长江大桥,成为一名“桥二代”。“荒年饿不倒手艺人,练好技术永远不过时。”刘占子时常提醒刚上班的刘汉胜潜心学技,努力当一名合格的桥梁工。

“桥二代”像铆钉,高度负责、精益求精

2022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73周年,武汉长江大桥上整齐地竖起一面面国旗,充满喜庆的节日氛围。

像往常一样,聂亚林和家人来到桥上散步,放眼望去,武汉三镇尽收眼底,江面上货轮川流不息,脚底下火车呼啸而过,不禁让他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大桥总长1670米,共使用铆钉100多万颗,使用大型管柱224根,浇灌钢筋混凝土12.63万立方米……”虽然已经退休,但聂亚林对这些数字还是张口即来。

20世纪90年代,铁路职工在维修大桥护栏。

作为“第二代”养桥人,聂亚林在大桥上工作30多年,对大桥有着割舍不断的感情。退休后,他常到桥上走走看看,每次听到市民和游客夸赞武汉长江大桥雄伟壮观时,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日益加速。1997年至2007年10年时间里,铁路经历了六次大提速,通过大桥的列车密度和行车速度不断提升,对大桥的养护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

20世纪90年代,铁路职工在大桥上进行养护作业。

20世纪90年代,武汉长江大桥换轨施工场景。

“刚上班那会儿,我们是纯手工作业,后来实现了机械化,桥梁养护技术有了质的提高。”聂亚林说。

为保证大桥质量始终优良,他和养桥工人们严格遵循设备设施巡查要求和养护周期,每月定期对大桥的明桥面、桥梁墩身、支座等关键部位进行全面“体检”,对检查出来的问题第一时间提报计划,整治销号。

“大桥寿命的提高,除了需要精湛的检修技术,更重要的是精益求精、高度负责的精神。”聂亚林说。

在武汉长江大桥每一个关键处所,工作人员都安装了摄像头,坐在安全指挥中心可以24小时全覆盖监控大桥状况。

“桥三代”正青春,守正创新,追求卓越

黄志国正伏在钢轨上检查水平高低。

“作为新时代养桥人,我不仅要继承前辈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养桥精神,还要开拓创新,科学养桥,让大桥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继续焕发青春。”黄志国是名副其实的“第三代”养桥人,他的爷爷和父亲曾经都是养护武汉长江大桥的桥梁工。

在大桥陪伴下成长的黄志国,从部队复员后如愿成为一名养护大桥的桥梁工,现在是大桥工区的班长。他继承父辈光荣传统,勤学苦练,业务水平不断提升,除锈、涂漆、打磨等技术样样在行,尤其擅长“钢梁喷漆”。日常工作中,他善于动脑筋,喜欢技术革新,先后研制桥梁作业工机具7项,有效提高了桥梁作业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桥三代”正青春,正如依旧年轻的大桥一样,焕发出无限热情和活力。“人在桥上,桥在心中”的大桥精神代代传承,65年来,武汉长江大桥实现了无一起责任行车事故的骄人成绩,养护维修水平一直位居全路前列,钢梁桥养护作业更是全路典范。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桥先后经历7次较大洪水、77次轮船碰撞考验。从最近一次的“体检报告”看,全桥无变位下沉,桥墩可承受万吨压力,可抵御8万立方米流量、3米流速的洪水,可抗8级以下地震和强力冲撞,24805吨钢梁、8个桥墩无弯曲变形,百万颗铆钉无松动。

一百多年来,从京汉铁路、粤汉铁路,到武汉长江大桥落成、京广高铁开通,列车时速由35公里提升至350公里,一列列疾驰的高铁列车飞跃长江,穿梭在荆山楚水间,呈现一幅壮美画卷。

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驰骋在京广高铁上。

武汉长江大桥纪念塔。

65年前,长江上腾起的第一道飞虹,浓墨重彩写下新中国铁路桥梁的首章。

今天,武汉长江大桥已成为一座时代丰碑,“大桥精神”更是成为激励中国铁路人奋进新时代,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磅礴力量。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湖北记者站(武汉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孙忠秀 李庆 张嬝嬝 王强 次少杰 赵福武 张周艳 彭琦 叶洋 朱丛蓓 陈强

编辑:谢琦

标签: 武汉长江大桥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