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快讯 > 滚动 >

筑牢粮食安全 湖北将建立赤霉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辐射500万亩

时间 2023-05-14 15:56:01 来源:武汉头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来源:长江云_乡村】

5月13日,记者从在荆州召开的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赤霉病防控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小麦赤霉病灾变机制与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现场会上获悉: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我国频繁流行成灾,年均发生面积约7000余万亩,在湖北,2011-2021年10 年间就有6年赤霉病偏重发生,年发生面积约为1100 万亩,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而随着“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小麦赤霉病灾变机制与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项目和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控及生防产品技术研发”项目的持续推进,这一现状有望得到改变。

活动当天,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以及项目咨询专家组成员、参与项目院校教授、部分省市农科院研究员、试验示范县市农业局和植保技术人员近60人前往荆州市江陵县江北农场,现场观摩长江中下游25个国审品种抗性展示、湖北省5个主栽品种大面积示范、化学药剂和生物源药剂控病降毒效果展示、小麦赤霉病可持续防病控毒技术集成示范。

随后,“小麦赤霉病灾变机制与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马忠华教授代表主持单位介绍了项目总体进展情况,相关课题负责人展开交流,研讨下一步工作计划。

做好小麦赤霉病及其毒素持续防控,对保障我国粮食丰收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9月,由浙江大学主持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小麦赤霉病灾变机制与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项目启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江苏省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等10家国内赤霉病研究的优势单位参与合作,项目组综合利用生物学、信息学、生态学、化学等领域前沿技术手段,重点在小麦赤霉病灾变规律与预测预报技术,赤霉病菌﹣小麦互作机制及抗病基因资源发掘,麦田微生态结构解析及多功能生防菌群的创制,新型防病降毒化学药剂的创制及抗药性治理,小麦赤霉病高效防病控毒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等5个方面展开联合攻关,以期构建“抗病品种利用﹣生态调控﹣药剂应急控害”有机融合的病害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项目在12省份设置300个点位,覆盖全国大部分麦区。其中,项目子课题中的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由湖北省农科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承担,湖北省农科院植保土肥研究所联合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和武汉科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产学研推”有机融合,协同创新。湖北省农科院植保土肥研究所研发“防下控上”技术和预测预报模型;武汉科诺生物科技股份公司研发生防产品促壮防病降毒;湖北省植保总站进行赤霉病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应用。

据了解,湖北省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 1600 万亩左右,年总产达 40多亿公斤,面积和总产均列全国第7位,是全国小麦主产省份之一。受气候变暖和耕作制度的改变,小麦赤霉病发病频次增多,危害加重,据统计,2011-2021年10年间有6年赤霉病偏重发生,年发生面积约 1100 万亩。

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控及生防产品技术研发”项目实施9个月以来,已经取得部分成果,未来将依托研究成果建立赤霉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示范面积 100 万亩,辐射 500 万亩,将赤霉病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以此提升湖北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水平,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通过实施化肥减施增效和绿色发展,并在长江中下游赤霉病防控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