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老人洞”之谜
文并图视频 税晓洁
(资料图)
2003年漂流汉江,沿江两岸的岩壁上的一种方形孔洞,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当地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一到六十岁就要被送到悬崖上的洞里,只给三天的粮食,然后就等着饿死。这种匪夷所思的传说真的存在过吗?这与神秘消亡的古方国有无联系?
对照考古资料,汉江边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明朝四川“僰人悬棺”具有相同的凿齿习俗,汉江“老人洞”与悬棺之类的崖葬习俗有无内在关联?
汉江老人洞 崖墓 湖北十堰武当山_2006年3月
01弃老传说可能是真的
2003年我和队友漂流汉江,行至陕西和湖北交界处的柳树湾,岸边高崖上突现几排奇怪洞穴,时任十堰有线电视台生活频道总监庹明生在船上指着这些洞穴说:很久很久以前,人一过六十岁,就被送到这种洞里,只给三天的粮食。然后等着活活饿死……
庹明生是本地人,家就在柳树湾不远处,小时候经常在这种洞里玩耍。他说祖祖辈辈都是这么传的。
从漂流船上远远望去,十多个方形石洞分三层垂直分布在离江面十几米的山崖上,有单个的,也有两、三个连成一排的。这种被当地人叫做“老人洞”的石洞,从汉江源头漂下来,一路上我们零零散散见到过不少,但像这里一下子出现了十几个还真是第一次。
停船靠岸,我们穿着救生衣向这些洞攀爬,手脚并用爬到洞口,艰难地一个个察看。都不大,约半人高,深一、二米的样子。很遗憾,除了能看出均属人工开凿外,一无所获。棺木、骨骸、随葬品之类的遗痕,统统没有。大多数洞除了洪水过后底部留下的浅浅淤泥,没有任何东西。有些洞口堆砌着石块,整齐而严密,也只能看到半洞淤泥而已。
沿汉江继续漂流,这样的石洞更多了。不远处江边就是郧西夹河镇,镇口东头的公路边,临江的一面陡崖上,就赫然高耸着一排这样的“老人洞”。洞口不大,仅能容成人弯腰进入。洞内也不大,勉强可以放一口棺材。
“汉漂”之后,我继续调查这神秘的“老人洞”。实地走访发现,在十堰境内主要分布在汉江及众多支流的两岸,如郧西、郧县、丹江口等地。成片的有郧县县城附近、郧县五峰乡、郧西羊尾镇、郧西上津镇等地。甚至,在闹市区的人民公园的山上、道教圣地武当山周围都有不少。这些洞形制大小都差不多,均位于险要的悬崖和陡壁,选择整块巨大的岩石雕凿而成,也都是空无一物。
03 汉江老人洞 崖墓 湖北十堰市郧县 2004年7月 郧县城_3
说起这些奇怪的石洞,当地人并不陌生,“老人洞”是最常见的叫法,也叫“寄死窑”、“自死窑”、“跑匪洞”、“巴人洞”、“参洞”等等,其传说在民间由来已久,版本大同小异,只是细节略有不同。
然而,遍翻当地的各种地方志和史料,均没有关于“寄死窑”、“老人洞”的翔实记载。虽然大都没有被当作文物管理,考古资料也是一片空白,但是引起了一些民俗研究者的注意。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十堰民间故事集》中,张湾区长坪村全廷秀讲述的《斗鼠记》引起了华中师范大学刘守华教授的注意。《斗鼠记》大意是说古代郧县这一带的“麇国”里,凡是上了60岁的老人,都要按老规矩送进“自死窑”。有个叫杨三的农民,偷偷把老父亲藏在家里。恰好这时外国送来一只像黄牛那么大的“犀鼠”,全国上下无人能制服这一怪兽,陷入惊恐不安之中。杨三将此事告知老父亲。老父亲教他用一只13斤半的猫斗败了犀鼠。国王从这件事认识到智慧老人是个宝,从此就废除了将老人送进“自死窑”的古老习俗。
类似传说,刘守华还搜集到印度、印尼、日本、朝鲜以及国内多个民族大同小异的版本20多个,最著名的是出自印度佛经的《弃老国缘》。这样看来,它可能就是从佛经中脱胎而来的虚构故事。可在鄂西北,竟有实物留存?
刘教授考察了官山镇吕家河民歌村的几十个“寄死窑”后认为:从这一带有几十个“寄死窑”,以及人们对相关传说熟稔的程度来看,过去这里将老人送进“寄死窑”的习俗是毋庸置疑的。
对此持肯定态度的本地学者也不少,郧阳师专副校长潘世东教授认为:“‘寄死窑’风俗的形成和延续,不仅反映了汉水流域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反映了当时文明的进化程度,并折射出本地先民对待死亡的态度。可以说,‘寄死窑’习俗不是野蛮,也不是不孝,它所昭示的是一种古老、朴素的死亡观,也是一种自然、理性、世俗、崇高的死亡观,反映的是汉水文化在哲学上的深层底蕴。”
(待续)
汉江“老人洞”探秘(完整版)
航拍汉江115 后房村老人洞(崖墓)所在的汉江段 国际歌版
寄死窑-老人洞-崖墓-崖居-佛龛-悬棺23:湖北十堰郧县五峰黑滩垭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