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快讯 > 滚动 >

天天播报:一场邻里议事会让广场舞不再吵人

时间 2022-10-19 09:37:47 来源:长江日报  

竹叶海,一个有着诗一般名字的城中湖。位于硚口区最西端的易家街道竹叶海社区,因湖得名。

2012年,当额头湾村635户村民从村屋搬进竹叶海嘉园小区电梯高楼的时候,时任村支书陈军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村湾变社区,村民变居民,以后的路怎么走?


(相关资料图)

这个问题,陈军思考了十年;这条路上,一群党员带着群众探索了十年。

“湖北省充分就业社区”“武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武汉市生活垃圾示范点”“武汉市老年宜居社区”“武汉市平安创建示范社区”……一个个荣誉的背后,是一条日渐清晰的“村改居”基层治理之路。

“多年来,竹叶海社区形成了‘党员领着群众干’的家园共建氛围,所有矛盾就地化解,对于人员构成复杂的‘村改居’社区而言,非常不容易。”硚口区易家街道党工委书记舒浩深有感触。

从村民变居民

“绿色积分”让楼道里锄头铁锹不见踪影

竹叶海社区A区新增的垃圾分类收集屋。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70岁的韩洪运每天早晚在竹叶海嘉园小区散步时,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小区遛狗的居民,在狗狗排便之后,会掏出纸张包起粪便并及时清理地面。“我看到过好多次,很多人都在这样做。”韩洪运说,这跟过去的村子完全不一样。

2012年,这位额头湾村的原住村民从银行系统退休后,从市中心搬回这个紧邻三环线的还建小区。

清理宠物排泄物的行为,在竹叶海社区“绿色积分”考评中,是一个加分项。

在韩洪运看来,这个“绿色积分”的方法“很管用”,过去很多难题都迎刃而解,“有不少过去同事和朋友来家里串门,都说这里的环境不比商品房小区差”。

竹叶海社区党支部书记石文兵回忆,2015年,竹叶海社区成立。两年之后,社区开始试行“绿色积分”,起因是村民搬进楼房后,将不舍丢弃的杂物堆放在楼道通风口,其中还包括锄头、铁锹和废旧电器。“每次上面来检查,这都是扣分点,但社区每次组织强制清理,又都会扯皮。”石文兵说。

很多村民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刚搬进楼房,乡村生活习惯也带了过来。从村民变城市居民,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竹叶海社区从破解楼道乱堆放难题入手,逐步改变村民生活旧习。石文兵介绍,社区两委与几位老党员大量走访居民,到群众中去找办法,谋划出“绿色积分”的法子:居民主动清理杂物,可以到社区兑换积分,到了年底,这些积分还可以兑换相应的奖品。

党员发起,党员带头,“绿色积分”推出后,杂乱的楼道开始变得干净整洁,且不再引发争议。

10月7日,竹叶海社区每周一次的绿色积分兑换时间。居民李连珍带来了30斤废纸盒,不仅在现场领取了现金,还增加了600个“绿色积分”。

在社区的“绿色积分榜”上,李连珍长期名列前茅,连续两年在“我家楼道无堆放”评选中获得二等奖。“今年我争取得一等奖。”拿着兑换到手的现金,李连珍呵呵笑着。

额头湾村党委书记陈军说,“绿色积分”革除了过去村湾的陋习,成为“村民变居民”的第一课。

一辈子种菜、养鱼的村民韩世海,现在见了熟人仍不时会半开玩笑:“搬进楼房的时候,因为不好带,我把渔船、抽水机、渔网都丢了,要不然还可以换点积分。”

韩世海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楼道变得干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村民们数十年形成的习惯随着楼道的洁净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

对于韩世海所说的这个缓慢过程,陈军感受颇深,村民搬进楼房后,他曾带队考察过百步亭社区和扬子社区,甚至去过上海学习,得出结论:“要改变一个习惯,这事急不得,要慢慢来。”

陈军举了一个例子,一次,他见人随地扔了一个烟头,他上前一步,也不说话,当面捡起烟头扔进垃圾桶,“下一次,他就不会随地乱丢”。

在推出“绿色积分”的那一年,竹叶海社区启动“楼道评比”活动,评比结果会张榜公布。

从“陌生人”到一家人

一张请柬开启“融合”之路

竹叶海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向居民收集民情民意信息,共建美好家园。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73岁的周腊梅保存着一张大红色请柬,虽然时隔5年,“现在想起来还是好激动。”

2012年,周腊梅从台北路搬到竹叶海嘉园小区。

2017年重阳节前,社区工作人员敲开周腊梅的家门,将这张请柬递到她的手里,邀请她和老伴去刚刚建好的“百姓大舞台”吃敬老宴。请柬上写着她和老伴的名字。“好激动,好感动。”当时心中的那份惊喜,周腊梅记忆犹新。

“村改居”后十年间,大批外来购房者住进嘉园小区。如今,新居民和原住村民各占一半。

石文兵介绍,社区尝试通过搭平台、搞活动,以增强村民、居民的凝聚力。考虑到过去村民有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聚在一起的民俗,社区搭建了“百姓大舞台”。这个一次可容纳300多人的室内活动场所,免费供村民、居民使用。

2017年重阳节,“百姓大舞台”启用后的第一次活动,就是邀请嘉园小区65岁以上的老人吃敬老宴,不管你是原住村民还是买房迁入的新居民。

周腊梅说:“吃饭在现在不算什么,但这份情,我记在心里。”接到请柬的当天晚上,她分别给儿子和女儿打了电话,“这个房子买对了。”

除了邀请老人吃敬老宴,逢年过节,竹叶海嘉园小区65岁以上的外来购房者,也会像原住村民一样,享受社区的福利。“社区每年组织免费体检,我们这些‘外来户’也能享受。”周腊梅说。

“买了这里的房子,都是这里的居民。”陈军将这种独创的做法称之为“融合”:社区治理仅靠社区十几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把社区党员、居民和村民融合到一起。

正如陈军所说,逢年过节“百姓大舞台”上的一场场欢聚,成了村民、居民融合交流的最佳场所。

关于“融合”,陈军还提及一个细节,竹叶海嘉园小区最初分配住房时,村委会配套出台了一个规定:过去同村湾的村民,尽量避免同一单元和同一楼层,“穿插居住,更便于交流”。

12日中午,社区的幸福食堂里飘出饭菜香味,千张肉丝、蛋白烧肉、炒土豆片和紫菜蛋汤,不管你是村民还是居民,都可享受这份7元钱的四菜一汤。

“远有亲,近有邻,好邻居,要互助;见面笑,招呼声,一回生,二回熟。……”张贴在社区宣传栏里的社区公约,让老党员张典新感到亲切而贴切。

在竹叶海嘉园小区买房落户十年,63岁的张典新从未有过“被欺生”的感觉。“大家见面点个头、笑一笑,就算认识了。”

“在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文艺团队,只要你有兴趣,都能找到适合的团队。”这位喜欢打羽毛球、踢毽子的老人,不仅在小区里结识了一帮新朋友,还成为社区的百姓通信员,配合社区收集居民诉求。

竹叶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妇女之家、青少年活动室、图书室、书画室、练舞房等活动阵地,以及各种各样的文艺团队,成为联结居民和村民的一条条纽带。

“老年人靠兴趣交朋友,我们年轻人靠遛娃建立社交圈。”32岁的居民赵桑桑和丈夫来自福建,4年前在竹叶海嘉园小区租房入住。2019年,社区第一次举办暑期托管班,她把刚上小学的大宝送去。去年和今年,她把大宝和二宝都送到社区暑期托管班,自己则专心在家带三宝。

暑期托管班的结业会演上,赵桑桑已和不少本地邻居成为知己,“社区组织志愿活动,我有时也会和宝妈们一起参加。”

现在,新居民和原住村民聚在一起,谈家长里短,有说有笑,像是一家人。石文兵说:“通过居民和村民之间的交流融合,大家住在一起,心也连在了一起。”

邻里的事商量着办

一纸文明公约破解噪声难题

竹叶海社区组织村民居民坐在睦邻议事厅讨论。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12日晚8时30分,竹叶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的广场上,“俏妈妈模特队”成员彭汉枝关闭音响,当晚的时装走步活动结束,一群时尚的老姐妹纷纷散去。

今年6月17日开始,大家自觉遵守着社区的广场文化活动文明公约。

这份广场文化活动文明公约张贴在竹叶海嘉园小区的公告栏里,这是社区、物业及4支文艺团体联合制定的。

公约对社区的4支文艺团体进行了活动时间及噪声分贝的约定:早上6时30分至8时30分,晚上8时30分前;60分贝以下,室内测量音量50分贝以下。

白纸黑字两页纸,看似简单,却经历了三轮票决。

各种各样的文艺团体和文艺活动,拉近了居民和村民的关系,促进了融合,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往往是天不黑,几支舞蹈队就在广场上‘打擂’,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你们跳广场舞强身健体、愉悦身心,我们不反对。但是你们能不能把声音调小一点,不要打扰到邻居们休息。”一时间,投诉之声不绝。

“坐下来,好商量。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竹叶海社区下决心依靠居民的力量,解决这个问题。

石文兵回忆,6月16日晚7时,社区组织社区党员、物业工作人员、居民代表、文艺团体负责人,进行了一场“七点邻里议事庭”。

数十人坐了一屋子,气氛热烈。在前两轮磋商的基础上,当天晚上,4支文艺团队的负责人在文化活动文明公约上签字。

石文兵说,在出台公约的同时,社区还根据广场舞的种类,将场地进行重新划分,规模大的文艺团队和广场舞音响都远离居民楼。

本月初,位于竹叶海嘉园小区A区1栋、2栋之间的一座垃圾分类收集屋正式投用。

轻触按钮,开启柜门,扔完垃圾后还可顺便洗手。“既方便又不碍眼。”居民陈咏芬对这个新鲜玩意“很满意”。

居民满意的背后,有一个136张意见征集表的故事。

竹叶海社区一网格的网格员韩杰说,这个垃圾收集屋起初设在2栋居民楼下,建成之后遭到2栋居民的反对:“一出门就看见一个大箱子,太碍眼。”“垃圾屋离一楼住户就一两米远,夏天味道肯定很大。”

好事得办好。社区决定由党员牵头重新选址,今年9月的社区“七点邻里议事庭”上,社区特别邀请一网格的民情信息员和1栋、2栋的部分居民代表参加,大家在会上商议出3个备选点。

会议结束后,党员和居民代表领取了136张意见征集表,逐一上门入户征求居民意见。114张回收的征集表,有108票投给了1栋、2栋的那个地址。

“在这里,小事随时议,大事开庭议、要事共同议,已经成为全体居民的共识。”石文兵说,只有在细节上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信任,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参与,“每次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志愿者都不重样”。

“在大小事上享受着社区服务”的“五保户”李萍仙,虽已年近70岁,仍是社区志愿者中的中坚力量,“我已经当了三年半的志愿者”。

因为性格随和、说话公道,“外来户”张典新成为25名社区百姓通讯员中的积极分子。

陈军认为,竹叶海社区村改居的实践,实际上是一个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再到熟人社会的过程,“‘党员领着群众干’,是贯穿这个变化过程中的一根主线”。

(长江日报记者蒋立青 杨蔚 万凌 刘敏 通讯员李放军 詹鸥 )

【编辑:张靖】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