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浪新闻记者:邓吉 钱雅雯 马琪 魏琳
通讯员:昌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全长不到1400米的粮道街位于武汉市武昌区,这条身处武昌古城的老街周围武汉美食林立。
因特色“美食”在社交平台上“出圈”,如今的武昌粮道街已经成为了一条名副其实的“网红马路”。每天从全国各地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烟火气有了,却苦了周边居民:从清晨吵到凌晨,垃圾量倍增,交通长期拥堵……如何破解新晋网红街区所带来的棘手治理难题?
凌晨6点,4月的武汉,天还没亮。武昌粮道街赵师傅热干面馆、熊太婆水饺等美食店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就在这里排起了“长龙”。人多到了什么地步呢?游客们稍不留神,可能就会排错队伍。来自福建的游客晓飞说:
“这里人太多了,走都走不动,而且我们根本不知道哪条队伍排的是哪家店,排着排着就排错了。”
几乎每个小吃摊前都挤满了排队的顾客
在晓飞眼里,人爆满的粮道街恰恰是他不远千里来打卡的原因。抖音、小红书上关于粮道街美食的阅读量高达几十亿,而这个数字背后的街道,从清晨到凌晨,人流车流,川流不息。
在凌晨的人流中,身着环卫服的张玉芬(化名)正艰难的在人缝中清扫着马路,从早上6点到8点短短2个小时,仅她一个人就要清理至少满满20桶垃圾:
为装下更多垃圾,许多环卫工人选择站进垃圾桶挤压出更多空间
“这里垃圾又多人又多,太难清洁了。我们总是从凌晨4点半开始一直忙到12点,今天早上搬了20桶垃圾,不停的搬,这里的垃圾有很多竹签,经常把我的手弄破,你看我的手还像个手吗?”
张玉芬的手长满了冻疮老茧和伤口
4月5日上午,记者跟着环卫张玉芬一起“扫街”,发现这里的的垃圾生产速度快,环卫车转运时间慢,让环卫人员“不堪重负”。对此,粮道街的居民们则是叫苦不迭。徐艳梅是粮道街的老住户,她告诉记者,自己几乎无法容忍粮道街成堆的垃圾和日夜不息的嘈杂声:
小区两边都是垃圾,垃圾把门完全堵住了,我们有时候下不去脚。而且噪音非常大,几乎早晨六点钟开始就开始吵,晚上起码都是两三点才停止,我们完全不能睡觉。
外卖骑手、来往车流、放学的学生、附近商户所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导致居民很难好好休息
正如居民徐艳梅所说,粮道街的不少美食店都是又做早餐又做夜宵,营业时间超过18个小时,日夜喧闹已成为常态。太吵、太脏、太闹,几乎是粮道街周边的居民一直意见,市民王贤说,自从粮道街成为网红地以来,她家就再也没开过窗户:
“太吵了,如果我们一开窗,不仅噪音吵,而且烧烤味、各种味道都飘进家里了,所以我们周边住户都不敢开窗。现在这里太可怕了,住在这里受不了。”
少商户的油烟机的出烟口正好对准小区的入口,气味刺鼻难闻
在居民王贤家楼下,一台垃圾转运车正在清理着各类垃圾。负责垃圾清运的街道环卫人员高雄正在将垃圾桶中的垃圾一个个倒入车内。5号中午,记者登上了高雄的环卫车,现场体验粮道街垃圾转运的过程。
下午2点,清理车被堵在路中间无法移动
记者发现,由于粮道街街道不到8米宽,道路两侧的停车、公交车和排队的行人常常交织在一起,将整条街堵得水泄不通。体型较大的垃圾转运车几乎是“寸步难行”。高雄说:
“我们在粮道街做了20多年从来没碰到过今年这样的情况。车太多了,想进街道肯定进不来,现在这一条街1公里我们就要开3个小时,每天最多只能跑3趟,整条街必须要9个小时才能清理干净。”
拥堵成为粮道街的常态
“苦不堪言”的居民,“不堪重负”的环卫管理,这一切都看在武汉市武昌区粮道街公共管理办公室主任李纪鹏的眼里,今年以来,粮道街街道也采取了增设垃圾桶、加大清扫频次等方式来解决粮道街的垃圾问题,但从居民目前的反馈来看,效果并不明显:
“目前垃圾清运不及时,垃圾漫溢的问题,我们也进一步加强了清扫和清运的力量,我们也会进一步的增加投入。今年春节以来粮道街的人流量可以说是暴增,人流量大了之后,其实给我们的管理带来了一些挑战。”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汇集于此,远远超过了粮道街本身的承载量
正如李纪鹏所说,现在的粮道街本地居民、外来游客、烟火日杂、网红商业糅杂在一起。商铺要人流,居民不要太吵,到底如何实现有效的融合治理?这,已经是城市发展重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粮道街并非个例,在武汉市青山区的恩施街、江汉区的万松园街区等地,都面临着类似问题。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夏增明建议:
“应该建立一种补偿机制,这条街实行共建、共治、共享、共同缔造。店家给社区交一定的费用,通过社区补贴给居民;另外店家有责任有义务减少噪声和油烟,甚至通过技术处理没有油烟,减少厨余垃圾,还大家一个干净清净而又繁华亲民的粮道街。”
各种垃圾在路边各个角落随处可见
武汉市武昌区旅游质量监督站站长王虎则表示,老街区能成为游客的目的地,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市场的力量,网红街区的经营主体及旅游消费者的热情同样也需要保护,但同时也必要加以规范和引导:
“粮道街它不是景区,但是老百姓又比较喜欢啊,生意比较火爆,所以我们文旅局这边也一直在推荐。但是它本来是一个老街,客观条件有限,很多的配套设施不好拓展,因此还是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协助。”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梅志罡表示,有时,网红商业带来的新业态也反哺了居民日常,要多凝聚类似的认知,向理性平和方向引导,最后形成人人受益的共识。而形成共识的前提是,需要要政府不断提升“管得好”的能力:
“一座城市在每个时间段的打开方式应不同,既有注重效率的通勤,也有体现温度的漫步,小马路的功能切换与此对应。比如把粮道街变成限时步行街不失为一种探索,考验精细化管理,比如垃圾清运的时间是否调整,噪音怎么控制……政府只有管得好,才敢放得开。还居民安静也守住烟火气。”
【来源:逐浪新闻】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