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7日讯 漆艺如何与当代生活重新建立联系?其功能、审美、效率如何适应新时代?4月7日,在湖北美术馆主办开幕的“大漆世界:变·通——2023湖北漆艺三年展”给出了回答。
展厅入口。
漆艺是最具有中华民族文化根性和符号礼仪的艺术形式之一,承载着东方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趣。湖北是中国大漆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出土了很多让世界惊叹的精美漆器。本届“湖北漆艺三年展”将在湖北美术馆开展,汇集中国、日本、韩国、美国、法国、西班牙、泰国、越南、缅甸的147位艺术家约200余组漆艺作品,可谓是一次国际漆艺博览会。
【资料图】
策展人曾静在导览。
展览分为“致敬艺匠”“漆言思辨”“造物髹漆”“通变重塑”4个单元。作品既有经典的漆器、漆画,实验性的装置、影像,也有以漆为纽带在地艺术项目,以及基于材料和工艺的研究项目或数字交互设计等。不少作品是中外著名漆艺艺术家的作品,如中国著名漆艺艺术家蔡克振的《琴韵》、乔十光的《苍穹之五》,韩国金圣洙的《聚焦1》《聚焦2》,日本大西长利的《风衣》等。
《琴韵》
漆艺制作周期漫长、工艺繁复、材料昂贵,与快消时代完全不相适应,为什么还要传承漆艺?其当代价值何在?策展人曾静说,本届湖北漆艺展以“变·通”为主题,在变化中思辨,以期从变通中开新局。展览意在提供思辨语境,对漆艺“当下之变”和“未来可能”进行开放式展望,以打通漆艺发展的通道,获得更多视角,联通更多资源,创造更多可能。
《苍穹之五》
曾静表示,传承漆艺的必要性不仅在于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更在于漆艺具有与时代生活建立广泛而深刻联系的可能。事实上,无论是艺术创作、日常器用,还是漆艺文创、修复等领域,都有极大发展空间。漆艺的当代价值不应囿于“物”或“艺”的层面,剥开其外壳,在“髹”(xiū,意为把漆涂在器物上)与“饰”的经验中一窥传承千年的民族智慧,从‘造物”的精妙中体悟自然之道,从“工”“匠”的思辨、“技”“艺”的依存及交融中见生活,见修为。如此,漆艺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张力,才是启迪的、绵长的。
《被装裱的书面》(法国)
本届三年展首次尝试用影像传播漆艺界前辈可书可感的历史担当和开拓,同时大胆构想不以“物”的创造为终点,而以漆艺社会价值及其与当代生活关系的重塑作为更高目标,探索漆艺从物态衍化成为一种“实践”或“价值观”的可能。
通过提供有价值的内容重塑漆艺及其当代价值,希冀在呈现漆艺温润含蓄之美,及其万物可漆的包容性和保护、装饰、修复等功能性,让观者感悟其间蕴藏的可贵品质,将漆艺作为一种方法完成对自我生命的积极塑造,最终形成以营造传统为根基,以艺术性为引领,以创新性为驱动的大漆艺术文化共同体。
《悸动——三圆盘》
中国著名漆艺艺术家乔十光表示,漆艺即漆工艺、漆艺术之意。它的含义很宽,无论平面或立体,无论实用品或欣赏品,只要涉及到漆,都属于漆艺的范畴。它早已突破了“漆器”“漆工”的含义,是一门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艺术门类。诗人要“诗外求诗”,漆艺家也要“漆外求漆”,没有手艺不行,光有手艺也不行,还要有思想、有修养,手艺才能创作辉煌。
《七述》
参加展览开幕仪式的华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展览学术顾问皮道坚认为,本届的湖北漆艺三年展以“变·通”为主题,不仅是通古今之变,而且把漆艺和当代人文生活、文化语境的关系密切起来。艺术家代表、上海大学教授金晖则表示,历史上中国的漆工艺通过直接传播、间接传播、交流传播和技术回流等方式构建了繁荣的亚洲漆文化圈,同时在上述背景下,漆艺成为亚洲各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最为重要的艺术文化形态之一,可以说源自中国的漆艺具有全球化研究方式和生态。本次展览更注重漆艺文化生态,海外作者包括日本、韩国、越南,尤其是首次邀请了泰国和缅甸漆艺家,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亚洲漆艺文化圈概念和板块。(文|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夏梓 符坚 图|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编辑:邓腊秀】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