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快讯 > 滚动 >

面积多了忙田多了科技多了企业多了,武汉秋冬种唱响“四多”新气象

时间 2022-11-29 08:45:36 来源:长江日报  

秋冬季节的武汉乡村,经历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也迎来了“比邻相唤事冬耕”的忙碌时期。


(资料图)

近日,由武汉市农业农村局、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武汉乡村振兴大讲堂第38场活动,走进蔡甸区火焰村十里莲华养心谷。本场活动以“面积多了、忙田多了、科技多了、企业多了,武汉秋冬种唱响‘四多’新气象”为主题,采用线上云直播、嘉宾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和网友们一起欣赏武汉乡村美丽深秋景色,聆听全市抢抓秋冬种,引进先进农机技术,确保市民菜篮子、米袋子充盈的故事。

好消息

全市蔬菜、水产品自给率达到100%

武汉蔬菜品牌不断涌现“菜篮子”更加充盈

蔡甸区火焰村开发的十里莲华养心谷农旅项目,正在打造集康养、民俗文化、农产品线下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摄

立冬以来武汉昼夜温差较大,这样的天气,正适合种子发育生长。透过镜头,火焰村十里莲华的油菜地里,嫩绿的冬油菜苗已经钻出了地面,湿润的土地铺上了一层层绿油油的色彩。

彼时,如果用无人机俯瞰全市各秋冬种产区,冬油菜、冬小麦、越冬蔬菜,已经在各地生根,最高的冬油菜苗,已经长到几十厘米高,第一茬小白菜、油麦菜、莴苣等越冬蔬菜正在鲜嫩上市。

“今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18.78万亩、总产量91.1万吨,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我市粮食生产任务。同时,年底可超额完成蔬菜播种248万亩、产量770万吨,生猪出栏205万头,水产品产量44万吨的年度任务。”透过直播镜头,大讲堂座谈嘉宾、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处处长胡利明率先向大家介绍,近年来武汉在粮食稳产保供上不断夯实基础,地方蔬菜品牌不断涌现,产品总量自给率得到稳固提升,出现了洪山菜薹、豇豆、藜蒿等优质蔬菜产品,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格局。

“武汉蔬菜自给率达100%、水产品自给率达100%”,胡利明告诉网友们,为守好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各级政府用好补贴“指挥棒”,全市粮食种植大户达到670余家。武汉年蔬菜总产量达到770万吨,主要叶类菜、茄果类等蔬菜品种产能充足,品类丰富多样,能满足市场供应。武汉优质的蔬菜和水产品,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局面。

如武汉莲藕,除保证武汉市场供应外,八成销往了全国,并远销欧美,受到市场的欢迎。国家水生蔬菜武汉种质资源圃,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水生蔬菜种类、生态型、类型最丰富和资源数量最多的资源圃,选育了莲藕、茭白、芋、荸荠等水生蔬菜新品种30多个,鄂莲系列莲藕品种在全国的种植覆盖率达85%以上,成为全国莲藕主栽品种。

武汉的秋冬种特色品种,还有一道红艳艳的色彩——草莓。胡利明介绍,武汉本地黑色沙性土壤非常适合种植草莓,目前全市草莓种植面积5万余亩,包括近20个品种,总产量达到7万多吨。“依托大城市强劲的消费能力,集采摘休闲于一体的冬季草莓市场,非常活跃。”

在火焰村十里莲华养心谷,水稻、小麦、油菜,既是作物,也是景观。指着窗外规划整齐的园区,大讲堂座谈嘉宾、蔡甸区火焰村十里莲华养心谷负责人周厚冰和网友们讲起了火焰村的故事。

以前的火焰村虽然依山傍水,但由于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540户中有75个贫困户,一半以上的家庭房屋空置,农田抛荒严重,大量劳动人口外出务工。周厚冰和创业团队响应政府号召,流转了火焰村和周边土地3000余亩发展种植业。后来,在种植业的基础上,又开发十里莲华养心谷农旅项目,打造集康养、民俗文化、农产品线下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

园区每年在3月、5月、8月种植三季水稻,打造水稻观景台,配套餐饮、采摘、团建,吸引更多市民来打卡,走到田间地头参与农事体验,感受田园美好生活。周厚冰热情地邀请网友们明年春季来园区观看彩色油菜花海,“感受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的别样美丽”。

好消息

全市大田农业机械率达到86%

“动动手指就能种地管田”的秋冬种充满科技感

在黄陂区畅享荣达农机专业合作社基地,油菜毯状苗机械化高效移栽技术改变了传统裸苗移栽方式。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摄

“农业迈入了智能时代。”谈到今年武汉秋冬种新气象,大讲堂座谈嘉宾、黄陂区畅享荣达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兰燕红发出感慨,生产方式的转变,正促进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兰燕红说,为提升秋冬种农田产出效益,合作社今年引进了一套“油菜毯状育苗+机械移栽”装备,开展试验示范,成功解决了稻油轮作茬口紧张难题。“油菜毯状苗机械化高效移栽技术改变了传统裸苗移栽方式,通过工厂化集中育苗,1台高速移栽机8天就完成了400亩移栽面积,新增一季油菜可增收近30万元。同时,与机械直播相比,油菜毯状苗机械化高效移栽可抢回农时30天左右,每亩净增效益140—150元。”兰燕红测算。

据介绍,目前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79%,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86%以上,水稻、小麦产地烘干率分别达到78.1%和90%,主要农作物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同时,武汉在适宜区域全力推广油菜毯状育苗+高速移栽机械化新技术,引导农户优化种植模式,提升油菜机械化生产能力,让稻、油两种作物无缝衔接,带动全市的中晚稻区、双季稻区、再生稻区约20万亩油菜生产,让“冬闲田”变成“效益田”。

“动动手指就能种地管田”的科技感,让大讲堂座谈嘉宾、蔡甸区金丰公社农业公司负责人郑飞也感触颇深。

郑飞告诉网友们,近两年来,随着智能农机的推广应用,特别是无人机水稻飞播、植保等技术的成熟应用,极大节省了用工和时间成本,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为我们企业持续流转土地、开展粮食规模化生产,并为周边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作业一条龙服务,增添了底气。郑飞向网友们举例,以往1500亩土地,用传统方式耕种,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全程机械化耕种后,时间可缩短至半个月内。2021年金丰公司托管土地面积近1.5万亩,2022年达到了2万亩,生产规模扩大了,让更多农民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辛苦。

“农业信息化融合发展将不断迈出新步伐,更多智能农机、智慧农场项目会落地生根,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管控和高质量发展。”郑飞充满信心地说。

与此同时,全市也逐年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和力度。胡利明介绍,2021年全市购买农机的市级补贴范围内有45个品目,今年增加到了68个。重点扩大补贴的农机类型贯穿耕种、管、收、储、风干全过程,补贴的比例也有所提高。

更多新型的农业黑科技示范项目,在汉陆续落地。胡利明介绍,今年10月,新洲区李集街道新村茶产业示范园,成为新洲区首个农业“三新”技术示范项目。园区300亩黄金茶核心产地,通过建设茶园虫害生态绿色防控系统和物联网虫情监测站,将有效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20%以上,实现虫害诱集、分类统计、实时报传、远程检测,以及虫害预警和防治指导的自动化、智能化。

好消息

全市冬油菜、冬小麦又扩种5万亩

企业下乡在汉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性更高

“今年,我市积极鼓励种植大户、合作社扩种、复种,扩大秋冬季油菜、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保障粮食产量和质量。”大讲堂座谈嘉宾、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处处长胡利明介绍,今年秋冬季,全市油菜、小麦种植面积共计扩种5万亩以上。

“荒地种玉米、玉米养奶牛、奶牛产优奶、优奶富村民、牛粪肥田地、田地种玉米……”在新洲区陈田村,一个良性循环生态系统正逐步成型,不仅妥善解决了荒地耕种问题,还富了村民、肥了土地、美了乡村。大讲堂上,市人社局驻新洲区陈田村第一书记田中文声情并茂地描述着村里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引进企业兴建旅游观光牧场,打造出一条“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特色产业链,使“田”一刻也闲不下来。

要想把田“忙”起来,归根结底得在土地上做文章。驻村期间,田中文为村里接连引进了两家企业,发展猕猴桃产业和旅游观光奶牛产业,共流转荒山2600亩、耕地510亩。“春天种玉米,秋天收割后立马种上油菜,来年春天,陈田村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海,吸引游客前来赏花,间接带动奶牛产业,实现良性循环。”田中文介绍,将荒山化身花海,荒田变成孩子们的天然“游乐场”,陈田村土地资源的集中开发和集中利用,让广大农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田“忙”起来了,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

说到“撂荒少了、面积多了”的话题,大讲堂座谈嘉宾、蔡甸区金丰公社负责人郑飞也是个“有故事”的人。2019年至今,金丰公社托管了20000多亩土地,流转村民的荒地和闲田,集约化种植粮食作物,提高粮食产量和村民收益。

“金丰公社今年在蔡甸区、东西湖区和江夏区,共开展撂荒地整治9000余亩,目前已全部整治并耕种。”郑飞介绍,金丰公社的成员几乎都是一批“70后”,对土地有着满腔的热爱和情怀。金丰公社自成立起,便把做好全市撂荒地的开垦耕种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在武汉试验土地托管的新模式,金丰公社采取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利用好每一块土地的使用率,做到无荒地、无闲田,保证多产粮、产好粮。郑飞自信地说:“全市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冬闲田的有效利用。如对扩种油菜给予一亩150元的资金补贴,对小麦、蔬菜等作物的扩种也有相应的补助。今年金丰公社对撂荒地的开垦种植,预计可实现经营收入2250万元,创利润630万元。”

企业下乡,改变了传统一家一户的辛苦劳作模式,高科技运用及科学的管理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订单种植,让农业更加现代化,农民收入更加稳定。

“我们的藜蒿能种4季,土地没有机会闲置下来。”说到“如何将每一块土地‘忙’起来”的话题,大讲堂座谈嘉宾、十里莲华养心谷负责人周厚冰自豪地说道,公司制定了完善的种植计划,在产品品种和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通过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村民们种植藜蒿的经济效益得到大大提升,价格最高的藜蒿,能卖到15元一斤。”

周厚冰同时经营管理着武汉荷香源农业,截至目前,已在蔡甸永安街3个乡镇11个村流转土地3600余亩。“拿着老百姓的土地,就要发挥最大的效果,这些年来我们积极发展高标准农田,开展特色产业种植,作为企业就要起到示范作用,给老百姓做好榜样。”周厚冰说。

如何将企业引得进、留得住、成长快,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行业,让农民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田中文和网友们分享了“陈田做法”。田中文说,留住企业首先要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对企业提供“管家式”的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真正把自己放在“店小二”和“伙计”的身份上帮助服务企业,以心换心。“陈田村正和企业一起,尝试打造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为核心的产业链”,田中文说,企业能留下来的关键是“既能带领村民致富,企业又能赢利挣钱”,“我们希望探索一条以养殖业和加工业的利润弥补前端种植业亏损的‘陈田路径’,产业振兴,让美丽陈田的未来更加兴旺”。

>>>现场

火焰村的幸福事

李行行分享自己在蔡甸区火焰村的成长故事。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摄

大讲堂上,座谈嘉宾们纷纷描述了自己与武汉乡村的美好邂逅,感受到的乡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村民朋友们的眼里,武汉乡村是什么样的?伴随着园区一起成长,又有哪些幸福事?来自十里莲华养心谷的两位优秀成员代表,在大讲堂现场进行了互动,为台下观众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北方小伙在火焰村安了“家”

大讲堂上,1998年出生的李行行讲起了自己与十里莲华养心谷的共同成长,如何见证一片荒地的完美蜕变。“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园区里光秃秃的,没有稻田,没有办公楼,没有员工宿舍,当时心里拔凉拔凉的。”

李行行是河北邯郸人,在武汉参军入伍,2020年4月,退伍后经朋友介绍,来到十里莲华养心谷,一步一个脚印,现在成长为园区营销能手。“我以前只在书上见过水稻,来这里上班后才有机会体验到水稻从培育到种植,再到收割,再端上餐桌的全过程,是有一种自豪感的。”李行行说,现在园区里的一个“王牌”项目,便是稻田亲子体验,不仅能让小朋友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还能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非常有意义。

“最触动我的,是园区的建设带动了村子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给周边的老百姓带来了实打实的福利。”李行行说,目前大约有50多名火焰村的村民在园区里做工,有些是家庭妇女,有些是年过六旬的老人,避免了远走他乡务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李行行说,他在火焰村找到了“家”的感觉,自己在武汉乡村里生活得很舒适,很健康,也很有价值。

昔日农家妇蝶变全市优秀农检能手

“每天需要出库的蔬菜,都必须经过严格检测,获得合格证后才能运出去。”大讲堂现场,田春华讲述着自己的核心工作场景,经过7年的学习和成长,她已成为公司农产品检测的负责人,同时还学习了电商和运营管理、客户对接和销售等,从一个小白成长为“多面手”。

2016年,田春华进入武汉荷香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于之前在村里务农,偶尔外出打工,对电脑操作熟练度几乎为零。在公司的培育下,田春华得到快速成长,去年参加了全市第二十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在200多位参赛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检测员”的荣誉称号。大讲堂上,田春华向现场观众展示着荣誉证书和日常检测的合格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当年来到公司,主要是考虑到离家较近,还有份稳定的工作,万万没想到自身能得到这么大的价值提升。”说到生活的改变,田春华表示非常幸福和满足,“从我手上出去的每一批次蔬菜,都要严格抽检”,田春华说,她将会更加尽职尽责,不负园区领导信任,把好农产品安全出品的每一道关口。

(长江日报记者李英波余康庭蔡梦娅通讯员叶道剑李万里王璐)

【编辑:张靖】

标签: 农业机械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