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成昱勋
通讯员 丁纬
(资料图片)
地处赤壁市赤马港黄龙社区的赤壁研学小镇营地,目之所及,四周从房顶到墙面全部得到了美化、亮化,人们宛若步入了一座靓丽的小镇。秋风习习,营地四周房屋的墙面呈现红色、粉色、黄色、绿色、蓝色,显得格外靓丽。
曾几何时,这里曾是一片荒凉的土地。20年前的国家体制改革,撤销黄龙镇,变为黄龙村(社区),镇直部门纷纷撤销。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学校由中学变为小学,然后萎缩搬迁。
营地原是一所荒废的学校,校内一片杂草丛生,房屋摇摇欲坠。赤壁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引进汉方科技合资建设赤壁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全方位服务鄂东南学生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
乡村振兴动力足,美丽小镇入画来
立正、稍息、正步走、敬礼……在营地的标准训练场上,有一道不变的风景:教官们的口号清晰响亮,学子们穿着统一的迷彩服,意气风发,英姿飒爽。
他们展示挺拔的军姿、标准的队列,充满活力,抛洒青春的汗水。他们演练着军训分列式科目,进行创新表演。他们开展各种户外拓展活动:不倒森林、一圈到底、珠行万里、多米诺骨牌;还有攀墙攀岩、水上趣味运动、沙地趣味拓展。学子们的微笑融化在阳光里,融化在阵阵的秋风里。
陆水河沸腾了。每天涌进千余名学生在陆水河畔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一百多人在这里就业,还带动了当地的第三产业发展。一所荒废的学校倏忽间热闹起来。
营地的近千亩劳动教育基地,种植了各种蔬菜,养殖了多种观赏鱼;一个个竖起的蔬菜大棚,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同时起到了科技引领作用。随着第一批13所学校认领各自的劳动实践基地,一批又一批前来参加研学旅行的学子们,或参加团建的单位,纷纷认领自己从事劳动的一块土地。各校的学子们找到了自己的空间、自己的区域,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学子们步入基地的农谷学堂、蔬菜大棚,漫步在悬挂着古诗古画的廊道上,品味着一首首古诗古词、一幅幅劳动画面;手握锄头、肩扛铁锹,步入基地劳模工匠馆、农耕博物馆和农谷阅耕讲坛,亲身体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认知农耕文化,了解中国古代到现代上千种农具发展史、中华二十四节气演变过程;接触农耕生活,体验打夯、碾谷、磨豆腐、担水挑粮、农田耘耕、独轮车运茶等。
当学子们在耕种、采摘中出一身汗、滚一身泥,才真正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劳动的光荣,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劳动成果要倍加珍惜。
盘活文化资源,景区焕发新生
紧邻劳动教育基地,是曾经投资千万元的陆逊营寨景区。当年因资金原因,景区项目没有完工,荒废了20年。
目前,景区已辟为拓展训练基地,那向山顶延伸的百级台阶正好磨练了学子们的意志。基地新增了接待中心、埋锅做饭灶台、篝火晚会广场、风雨棚等建筑物,设置了丛林穿越、射箭台等项目。那绵延的夷陵之战画廊,烘托高高的烽火台,则展示了陆逊时期的后三国文化,燃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点亮了学生奋发的信心。
当赤壁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民兵训练打靶场搬迁到拓展训练基地,这里的军民融合建设更是如火如荼。那一枝枝飞舞的箭,一枚枚射出的子弹,鼓舞了学生的斗志,激发了民兵的雄心壮志。
营地工地上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工人们抢工期、赶进度、战高温,承建水上应急救援中心、综合实践体验馆、课程研发中心、教育培训中心、露天游泳馆等项目。过亿元的项目启动之后,商砼车将一车车材料运送到工地,那高耸的塔吊塔臂就没有停止过运转,给营地带来勃勃生机,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今年,湖北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营地、鄂港澳青少年教育交流基地、咸宁市国防教育基地等一块块牌匾、一道道光环让营地绽放异彩。
昔日那荒芜的学校、荒芜的景区、荒芜的农田不复存在,“三荒”早已变成了“三靓”,综合实践基地、拓展训练基地和劳动教育基地已然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并沿着蜿蜒的陆水河惊艳远方!
(照片由通讯员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标签: 研学旅行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