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东汉时,汉阳有却月城,此城为武汉三镇见于史籍的最早一座城池,镇守却月城的是江夏郡太守黄祖。黄祖有一子黄射,与当时的才子祢衡互为好友。却月城附近有一江州,一日,黄射与祢衡到江心洲打猎饮酒,有人献黄射一只鹦鹉,黄射顺手送给祢衡,但条件是请祢衡写一篇咏鹦鹉的文赋,以作欣赏。祢衡因生在乱世,多次寄于浑浑噩噩的主人门下,才智得不到舒张,又想想这只鹦鹉的遭遇,便思绪如潮,提笔挥就《鹦鹉赋》。这件事传到黄祖耳中,他也不得不佩服祢衡。但好景不长,后来黄祖在江中艨艟上大会宾客,祢衡讽刺黄祖为“庙中之神,虽受祭祀,恨无灵验”,黄祖一怒之下杀了祢衡。后黄祖悔悟,认为祢衡虽有不敬,但其才情鲜有人及,便将祢衡厚葬在江心洲。至此,江心洲得名鹦鹉洲。后唐朝诗人崔颢写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更是使鹦鹉洲流传千古。 从南宋末年到明隆庆年间,因为激流冲刷,古鹦鹉洲面积渐渐缩小,并且下陷。明万历年间至崇祯初年,这片洲地曾经没入水中,后又重新露出江面。清顺治年间,人们看到只是零星点缀在江心的荒洲。到了雍正初年,古鹦鹉洲完全沉没于江中了。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汉阳南纪门外江边淤出一个新沙洲。当时武昌的白沙洲为水所没,而长江汉阳岸边又有新洲淤出,原白沙洲居民禀官请求以新淤洲地断给他们以补白沙洲课税,并命名补课洲。嘉庆年间,汉阳知县裘行恕三次呈文,请求将补课洲改名鹦鹉洲,以纪念沉没于长江的古鹦鹉洲,获朝廷之准,由此鹦鹉洲复名,鹦鹉洲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也得以传承下来。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同治年间起,鹦鹉洲渐与汉阳江岸连城一片。鹦鹉洲临江一带岸线较长,河道十分开阔,水深、水流适合木排停泊,又有洲身抵挡风浪,是优良的码头泊位。清末,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和洋务运动的兴起,各地木材的需求量大增,处于通衢之地的鹦鹉洲成为长江流域乃至中原地区最大的竹木集散地,成为“日晒黄金”之地。那时,湖南“湘资沅澧”的放簰佬纷纷出洞庭,怀揣祖宗灵牌到鹦鹉洲落籍。同时招来江西、贵州的放簰佬。为争夺码头,湖南放簰佬以“湘资沅澧”划界扎帮结派,形成“五府十八帮”。五府为:衡州府、宝庆府、长沙府、常德府、辰州府。十八帮为:上宝帮、下宝帮、安化帮、同利帮、二都帮、敷岐帮、青埠帮、岐埠帮、洪埠帮、上长衡帮、下长衡帮、常德帮、祁阳帮、沅帮、永帮、辰帮、贵州帮、湖北曹家帮。其中以资水的宝庆府的新化、安化、益阳放簰佬的势力最大。五府共同在洲上建有“两湖会馆”,各分帮团体也先后在洲上建有各自的会馆。不少会馆建造得富丽堂皇,两湖会馆更是全洲最雄伟的建筑。来洲上的湖南人,不仅带来了洲上的繁荣,而且还带来了浓郁的湖南民俗风情。十里长洲上,湘音频传,湘味飘香,湘西的吊脚楼、宝庆府的杉树皮屋顶、洞庭湖平原的楠竹墙壁等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建筑随处可见。鹦鹉洲也因此被称为“小湖南”。 后来由于战乱,鹦鹉洲竹木市场衰败下来,鹦鹉洲几乎成为了一块荒洲,主要是农田菜地、湖塘土丘。居民大多以种地捕鱼为生,生活贫困,住房低矮破败,道路崎岖泥泞,经济文化落后。“灯不明、路不平、水不清”是建国前鹦鹉洲的真实写照。历史上的新鹦鹉洲经常为汛水淹没,无防水堤。1954年秋,人民政府才在鹦鹉洲沿江修筑大堤。也是在解放后,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洲上建立中南地区最大的木材批发企业—中南木材一级站,使得鹦鹉洲继续保持了竹木吞吐集散的特色;汉阳港埠公司、交通部第二设计院、铁道部桥梁机械厂、武汉机床附件二厂、武钢带钢厂、武钢钢管厂、武汉健民制药厂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陆续建在洲上,使鹦鹉洲成为一个工商业综合经济发展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交通运输除江上排筏、轮船运载外,还有直通洲上的公路、铁路,水陆联运则建有汉阳地区最大的现代化港埠码头杨泗港。 进入二十一世纪,新的时代新的气息,由于城区的发展,老的企业慢慢的退出历史舞台,企业外迁、居民点改造、汉阳江滩修建、架起鹦鹉洲长江大桥……鹦鹉洲旷世风华的历史正被当代人续写。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