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快讯 > 滚动 >

全球聚焦:这座隐藏于市、堪比赵州桥的古石拱桥,已默默陪伴我们500余年

时间 2022-11-14 07:35:56 来源:阅读武汉  

位于洪山区和平乡北洋桥村、横跨于东湖港上的北洋桥,暗红色的桥身,青灰色的桥栏,形如长虹饮涧,格外古朴厚重。

北洋桥是武汉市认定的市区最早桥梁,源头是距今1000多年的唐朝,现存实物桥梁是明朝正德年间所建,距今也有500多年,是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洋桥原名叫白羊桥、白洋桥。北洋桥与举世闻名的赵州桥结构相似,是武汉市唯一尚存原貌的古石拱桥。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北洋桥与港

要了解北洋桥,先要了解一个概念,那就是“港”

北洋桥横跨在东湖北岸的东湖港上。一般说“港”,现在人想到的都是一个码头。这个“东湖港”,并不是码头港口,而是一条小河。所谓“港”,是大于“渠”而小于“江”的水域。这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小时候,在我们家乡叫小一些的水渠叫“沟”,大一些的水渠为“港”,再大一些的叫“河”。

比如长江,小时候在我们家乡并不是叫长江,而是叫大河

“港”在我儿时的生活里,是一个重要的场所,也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场所。尤其是夏天,小伙伴都要去“港”里玩水,就是在小河里游泳,狗刨式,扑通次数多了,也就自学成才,学会了游泳。在现在的武昌,也许很少人注意这几个地名——沙湖港、罗家港、东湖港、青山港。很多人并没有搞清楚这几个名字的内涵,它们都不是港口,而是几条水道,见下图。

武昌现存以港命名的水道

以前看到这几个名字,我也没有在意。这次寻访北洋桥,说北洋桥横跨东湖港,现场看见北洋桥下是一条小河,觉得好生奇怪,一查才知道“港”是“小河”。不曾想,儿时如此熟悉但渐渐淡忘的“港”字,几十年后像弹幕一样,一下就在记忆中被激活了。

从上图可见,武昌现在几条以“港”命名的水渠还在。沙湖港,就是与现在的沙湖大道平行的一条水渠,从沙湖一直通到东湖港。罗家港,就是现在二环高架桥下面的一条水渠,从沙湖港通到现在的二七桥下一直连通长江。而东湖港,则是北洋桥所横跨的那条水渠,与沙湖港连通,下接东湖,上连青山,经武丰闸入长江。闸为黎元洪所建,以排东湖、沙湖的洪水。与东湖港毗邻的是青山港,是新中国成立后疏导原水道而建,与东湖港大体平行。青山港把北洋桥村从中隔开,成为村中一景,别有情趣。

图片来源:美丽青山

当然,要认真讲,“港”与“小河”还是有区别的。“港”是一片水域,周边很浅,或是湿地沼泽,但中间有一条类似航道的水道。武昌现存的这几条“港”,就是以前的“港”被不停淤塞、围垦后,遗留下来的中间的航道。我儿时房屋后面就是“南港”湖,当时也是可以行船的,但现在已不复存在。不仅“港”的水域没有了,连中间的航道也没有了,都成了农田。武昌这几条“港”还是幸运的,得益于要调节东湖、沙湖与长江间的洪水,所以没有被完全填埋开发,至少还有“港”的影子。

据说,北洋桥还有一奇:夏天无蚊子,当地老少都到桥上纳凉过夜。每到傍晚,热辣辣的太阳收起它的威风,人们就取一点桥下的河水,洒遍桥面,白天的暑热随水汽带走,人们搬出竹床、躺椅,拎着小板凳到桥上抢占位置,或躺,或靠,或坐,或站,轻摇蒲扇,舒舒服服地度过夏夜。

北洋桥的废兴

北洋桥的桥头,有几处石碑。据碑石记载,此桥屡经兴废,多次重修。北洋桥虽然几经废兴,但现存主体都是明朝时所修建的。

图片来源:极目新闻

北洋桥桥式平缓,如长虹卧波,古朴雅洁,富有强烈的层次感和韵律感。桥面与栏杆是青麻石的,桥面由3道组成:桥中砌有48条纵横相排的砖石,约2.5米宽,坡道平缓,能通行小汽车。前几年还一直有汽车在通行。桥面两边是人行的台阶道,各约1米多宽,上9级台阶道,下9级台阶道。桥体为红色砂岩,桥基为青麻石。

北洋桥近代最大的修建维护是在1915年。民族资本家江夏人李凌创办了华中地区第一个纺织厂,即一纱厂。修桥补路是传统善举。事业成功的李凌为了方便百姓,出资重建北洋桥。我们在桥头,看到了记述李凌修桥的记事碑,碑体保护很好,字迹清晰。碑文记载,是李凌遵从父母遗训,向官府申请,乡民也出资出力,得以重修北洋桥。

据当地老人讲,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有日本人的坦克要从桥上开过,被当地人以死相抗,最终避免了桥梁受损。

“文革”时期,红卫兵破四旧,村民王树声和另外几位村民用牛车将最大的一块石碑运到一地沟边,假装当跳板使用。石碑得以逃过灭顶之灾。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前几年,村民为防桥面被重物辗压,集资在桥两端各修了一对“八”字形的石墩,限制大型车辆通过。有一年的一个秋夜,一辆卡车强行过桥时,撞坏了桥南的护栏。村民听到撞击声后,跳下床就追了出去,一直追出1公里将肇事车抓住。司机看到光着脚板大汗淋漓的村民,二话没说就掏了4000元钱维修费。两天后,桥又恢复了原样。

北洋桥的未来

为保护古桥,北洋桥村的村民在引桥的两边立起八字形矮墩是"限载墩",还有限高架与挡板,这是近些年为防止货车上桥采取的措施,但丑陋之极,不过好在这些是临时措施。现在政府以北洋桥为中心修建一座生态公园,修好后应该有很大改观。

从地图来看,北洋桥连接南北的小道依旧清晰可见,大体沿现在的团结大道,从青山一直延伸到沙湖边湖北大学的南边,离积玉桥其实不远,大体也反映了古代从武昌北门陆路交通线路的大体线路。不过北洋桥附近现在正在开发建设的大片高大的建筑群,与古桥的朴素相差甚远,古桥显得有些孤单。

北洋桥周边的开发

社会总是要发展向前的。古北洋桥已失去当年的荣耀,随着城市开发与村民的搬迁,古桥的通行功能也渐趋消失。但我们能够记住古桥,就是记住了武昌的历史,也是对古桥500年坚守的一种慰藉吧。

《湖北古桥》

唐寰澄 唐浩著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定价:268.00元

图书简介:本书实地考察并记录了湖北省境内有年代记载可查和年代不详的现存古桥共403座(不含天生桥5座),其中唐代3座、宋代5座、元代14座、明代83座、清代241座、民国11座、年代不详46座。其型制多样,设计精巧,造型优美,结构坚实。

作者简介:唐寰澄(1926—2014),著名的桥梁设计专家、桥梁美学家和桥梁史学家。1955年获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建筑和引桥设计首奖。2008年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最高奖——桥梁大奖。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评选的“20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独立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中国古代桥梁》《桥梁美的哲学》《世界跨海交通工程》《中国木拱桥研究》等著作,参加编著《中国古桥技术史》《中国石拱桥研究》《中国桥梁技术史》《桥梁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国桥梁》等著作,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图书奖和美国图书奖。

唐浩,1956年生,唐寰澄之长子。茅以升基金会古桥研究会研究员,工程师。多年协助其父亲开展中国古桥的研究和中国古桥历史的研究。参加编著已出版的有《中国长江流域文化大系Ⅱ——江桥古今》,正在研究编著的有《中国桥梁技术史》(古代卷二卷,总九卷)、《唐寰澄文集》(三卷)、《占史·志·古桥文摘》等著作。

作者:孙孝文

来源:人文武汉

排版:楚阅

标签: 长江_旅游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