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快讯 > 滚动 >

观热点:【规划参考】逆向考研上热搜,放下名校包袱后的理性选择

时间 2022-10-29 21:42:54 来源:里瑟琦科教观察  

最近,武汉一所高校公布“逆向考研”数据火了。据学校介绍:武汉科技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总数3188名,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新生有64所高校的159人,分布于武科大18个学院。其中来自985高校、第一志愿报考武科大、被录取的2022级研究生新生有8人,他们分别来自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等,考入了武科大的医学院、恒大管理学院、机械自动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而来自211高校、第一志愿报考武科大,被录取的2022级研究生新生则有38人。广义的“逆向考研”,就是指在考研的时候,选择了在名气、排名等方面不如自己本科学校的大学,从“双一流”高校报考“双非”高校的也大有人在。

话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逆向考研”和“逆向考研有必要吗”近日登上微博热搜,不少网友参与讨论。据微博词条数据,上述两个话题的阅读总量达1.5亿、讨论次数近1万,有的人不理解,有的人感到惋惜,为何会从一个好学校去一个相对普通的学校,这看似并非一个主流选择。在一个更符合公众期待的叙事语境中,考研应该是“正向的”、“向上的”,选择学校的综合实力要“大于等于”本科学校的。因而有很多考生选择“正向”考研,但有一部分考生开始了“向下”逆向拓展。一起来看看逆向考研背后,无数个考研人价值权衡与多样选择。

一、逆向考研背后的原因分析


(资料图片)

“逆向考研”之所以会引发关注,隐含了对学生“向下”考研的不理解和惋惜之意。其实,这样的想法没有必要,有的学生本就冲着“双非”高校某特色专业而去。同时,“逆向考研”现象也增加了学生多样化选择的可能性,这种选择并非无奈之选,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可以成为成功之选,这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中国高等教育多样化格局的形成均有深远影响。

逆向的原因相对多元,被动选择逆向的考生多为院校调剂。而主动选择逆向的原因则相对丰富:一方面,名牌大学竞争过于激烈,报考人数增长已严重放缓,更多考生涌入一般高校。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27604人,增长率只有4.39%。相比之下,深圳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27966人,不仅报名人数超过中国人民大学,增长率还高达41.7%。

另一方面,以往需要调剂才能招满的一般高校,如今已经不愁生源,热门专业甚至只录取第一志愿。这导致考生无法兼顾,即报考名校落第后,还可以通过调剂进入一般高校。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个性化的原因,比如为了早日考研“上岸”,或者根据职业需要选择喜欢的城市,或是选一条压力小的出路等等。同时,我们也应该理性的看到,不少“双一流”高校学生想选择到“双非”院校就读,实际报考的也大多为这些院校的“一流”专业。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实际上是诸多因素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所折射的考研学生心态变化也值得关注。

二、逆向考研依旧是正向启迪

正如上述所说,“逆向考研”背后的原因绝不单一,既有客观存在的竞争环境,又有主观思考的理智抉择。因此,“逆向考研”的存在也绝不是无奈之举就能概括完全。“逆向考研”像是一个符号,向考生们传达出一些积极的信息:首先,它彷佛是冰山融化的起点,撼动大家长久以来所认为的“通过考研来提升就读院校层次”的刻板印象,此时,“逆向”并不是否定和消极的代称,仅是较以往考研选择呈现出的不同趋势,毕竟考研选择不只是“换学校”的机会,也是更换专业和发展方向的契机。

其次,“逆向考研”的出现将考研人的选择范围扩大,营造一种更加自由、理性的报名倾向。在这种情况下,报考同一方向的考研人不再局限于少数顶尖学校,而是在“往下挪一挪”理念的指引下选择更加适合的专业及院校。当越来越多的同学能够接受并理性看待“逆向考研”,学生们会普遍认识到“逆向考研”是认真思考人生规划后做出的决定。

最后,“逆向考研”也体现出学生对“双一流”、“双非”等固定化高校标签的去光圈化。985、211、双一流“等称号确实是高校办学水平的强力认可,但不是考研人选择学校的决定标准。对于考生来说,研究生阶段的深造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和过渡,学生在此期间需要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做出准确明晰的判断。因此,在考研报名时,考生对报考院校的认识要更加多维,深入了解高校的培养方向、课程设计甚至是就业情况。基于此,学生依据未来的发展城市、职业方向选择“逆向考研”也不足为奇,具有明确的合理性。

三、逆向考研亦是双赢

首先,这种多样化选择的教育格局蕴含了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先进教育理念,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进一步唤醒,一批学生看淡学校名气、学历身份等外在条件,开始尝试多种学习体验。其次,一些非头部的高校也发现,通过调剂志愿就能稳稳地收获名校的优质生源,很多北京名校的本科生,也越来越多地愿意到天津、武汉乃至兰州去读研。根据“软科”的统计,像昆明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都有北京大学、上海交大、浙大、中科大、复旦大学、武大等高校的本科生“逆向考研”。除了昆明理工、深圳大学、广大之外,福建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江汉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也有很优质的生源。也促使很多“双非”高校都在走“专而特、专而精、专而优”的路线,跟名校的同类学科相比更具竞争力。同时,“双非”学校硕士生比例远超过博士生,导师对于硕士生的培养会更深入、细致。

总之,这种“逆向”流动,对于提高“双非”高校生源质量,加强“双非”高校的学科建设有益,激励高校通过振兴专业推动高等教育基本盘的做强。对学生来说,有年轻人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入读自己最中意的专业,在大学四年里感到不适应,进而没有动力。虽然考上“双一流”高校,但没想到遇到的专业不喜欢,甚至也不喜欢所在的城市,到了考研的时候,干脆选了多重因素结合深度思考之后的普通高校的喜欢的专业,所谓“逆向考研”,并非一些网络评论所言仅仅是为了“混文凭”。“逆向考研”是很多考生在深思熟虑后,从专业特性和长远求职意向出发做出的选择。因而,本质上没有所谓的什么“逆向考研”,大家竭力奔赴的,不过都是一个“正向人生”罢了。

“逆向考研”说法的出现,是基于人们认为高校之间存在级别差距的认识。在世俗观念里,学生“向下”考研会被视为没出息,甚至是“失败”的行为。因而,名校出身是光环,也可能成了包袱,放下包袱是一种值得被尊重的理性选择,“逆向考研”依旧有正向价值。在考研这个“十字路口”,无论考生是正向冲刺还是逆向追求,只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满足自身期待的选择,对未来有更清晰的认知,都在通往正向的人生。

作者 | 采薇

编辑 |Alice

标签: 武汉科技大学 硕士研究生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