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快讯 > 滚动 >

各地“王牌节目”都来了,顶尖杂技演员在汉竞相炫技_天天快报

时间 2023-03-26 09:43:48 来源: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6日讯(记者叶飞艳)3月24日至26日,第十四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在武汉惊艳上演。记者采访来自全国各地的杂技团发现,此次参加杂技节展演的节目形式多样,技艺高难,融惊险性、创意性、观赏性、多元性于一体,其中不乏“金菊奖”获奖节目和各地杂技团“王牌节目”。


【资料图】

代代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呈现

杂技节目《乐淘淘——顶花坛》。长江日报记者 胡冬冬 摄

技巧性是杂技展现其神奇魅力的重要因素,本届杂技节有众多创新技巧的呈现,具有多元化、创意化发展趋势。

中幡是中国传统的杂技项目,历史悠久。“我们突破了传统模式,在表演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增加了翻、转、腾、传、顶等技巧。”沧州杂技团副团长高红星告诉记者,此次展演的《龙跃神州—中幡》有17名演员参与,10多个原创动作,集“惊险奇美”于一身。节目用中幡的阵势烘托出勇士的阳刚霸气,并融入京剧、古典舞与武术的动作特点。“抖轿子双人后空翻上三节”是《龙跃神州—中幡》技术创新中的亮点之一,具有高难和惊险的特色,同时又有很强的观赏性,演员杨浩说,这个动作大家每天都要练习无数遍。

除了技术上的创新,在道具方面,沧州杂技团也进行了升级,“过去中幡用的是竹子,后来又使用了铝制材质,很重,有二三十斤,往身上砸的时候演员很容易受到伤害。最近几年我们提升为钛金属幡,使得中幡幡体重量更轻,硬度更大,稳定性更强,演员们在演出时能够更加的得心应手。”在音乐上,《龙跃神州—中幡》融合了传统京剧和现代音乐的旋律音色,节奏感强。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又有艺术气质的加持,更有技术技巧的支撑,为中幡这一传统杂技表演形式注入新的艺术生命力。

德州市杂技团带来的《笑傲江湖—飞叉》将古代兵器与传统武术进行融合,承载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德州市杂技团团长付开飞介绍,“飞叉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我们在编排上又融入江湖的意境、国风的音乐,是对传统杂技的一次创新解读。”演员表演的梅花桩高2.2米,上面还有三截人,总高度超过7米,飞叉招式变幻多样,难度不小。

“顶花坛”是我国传统杂技表演的代表性节目,泥塑(陶俑)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济宁市杂技演艺有限责任公司、青岛艺术学校节目《乐淘陶—顶花坛》将两者结合,创新了许多新的动作,将陶俑的形象和杂技“顶花坛”的技术有机融合,突出了杂技本体的惊险、难度和戏剧呈现。15岁的演员刘亿练习“顶花坛”有两年多,“天天练,头、膝盖、胳膊等地方受伤都是常事。”

行业顶尖,技巧极限屡次突破

杂技节目《蒲公英·远方——蹬伞》。长江日报记者 胡冬冬 摄

在此次艺术节,各杂技团带来了不少行业独一无二的顶尖技巧。大连杂技团节目《蒲公英·远方—蹬伞》主演鲁明月以叠罗汉的模式双脚同时蹬了13把伞(右脚9把、左脚4把),连同双手的2把,一共15把伞。主演鲁明月告诉记者,这个高难蹬伞技术目前为止只有大连杂技团才有。鲁明月从事杂技已有20多年,她告诉记者,“伞在脚上很难找到重心、控制平衡,还要把动作做得流畅、漂亮,4把伞的双伞大飞、过桥飞伞,6把伞时手脚同飞,这都是考验人的技巧,不能有一点偏差。”和普通油纸伞相比,鲁明月用于表演的道具伞更重,由竹子和布制成,一把伞大概1.5千克左右。

在安徽省杂技团节目《徽风皖韵·顶板凳》中,主演、国家一级演员金子鑫头顶板凳的数量为27条板凳,叠起来有4米多高、6米多长,总重量200多斤。据他所知,这是目前中国从事这个项目的演员能够完成的极限。今年38岁的金子鑫出生于一个杂技世家,12岁开始学习杂技,先后练过大跳板、爬杆、兜杠等项目,2008年他开始练顶板凳。他告诉记者,顶板凳是中国杂技传统项目,但现在练的人不多了。顶板凳最初是单人节目,经过安徽省杂技团节目创新加入了助演,使节目更加丰满,视觉冲击力更强,舞台上的变化更多样。

各美其美,与地方风貌深度融合

杂技节目《徽风皖韵——顶板凳》。长江日报记者 胡冬冬 摄

一曲高亢的川北民乐声中迎来一群头顶瓷坛的演员,易碎的瓷坛在演员头顶不停变换造型,让观众着实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南充市杂技团节目《坛韵》将巴蜀酒文化与杂技顶坛技艺巧妙融合,“巴适,巴适,安逸,安逸……”的音乐氛围将观众带入巴蜀地带。杂技演员们顶缸斗技、抛坛献艺,演绎“川北瓷坛川北酒,川北汉子震天吼”的场景。据介绍,该节目在发展传统“顶坛”艺术的基础上融入舞蹈元素,演员将各种瓷制花坛、大缸,轮番用头顶、手抛、脚踢、臂滚等动作,突出“惊、奇、巧、险”的节目效果。南充市杂技团演员黄建辉告诉记者,“3个主演花了8年的时间,才能演绎出这些精彩的顶坛技巧,还原创了过缸口270度等技巧。每天不断练习,主演脑袋上有一块都是茧子,头发都不长了。”记者了解到,《坛韵》的瓷坛是专门在景德镇定制的,小的2.5千克左右,大的近10千克。

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将流行于当地的杂技表演项目“维吾尔族达瓦孜”带到武汉,为观众表演了一场惊险刺激的《高空钢丝》。演员艾尼瓦尔·卡迪尔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达瓦孜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高空走索”,是维吾尔族绵延数千年的一种杂技艺术表演形式,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达瓦孜表演多在露天进行,我们杂技团将其演变成室内的高空钢丝表演。此次带来的是双层钢丝,还增加了头上倒立、独轮车等专门为武汉杂技节而特别创新的动作。”在演出中,还有着明显的新疆服饰、舞蹈和音乐展示,充满浓郁地域风情。艾尼瓦尔·卡迪尔介绍,《高空钢丝》是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的传统招牌节目,对演员要求很高,“在杂技团选拔喜欢高空节目、平衡能力强的演员,经过特训后,才能成为高空钢丝的演员。”

安徽省杂技团原创节目《徽风皖韵·顶板凳》则以安徽特色茶馆文化作为时代背景,表现出茶馆里的戏台,演员和茶客发生的一些互动,一些幽默的小故事。舞台上的戏台是按照安徽有名的花戏楼为原型设置,以“台中台”舞台表现形式上下结合,以尽显徽派风格之神韵,并在舞美、音乐、道具及服装上进行设计以达到形与意的完美一致。

潜心编排,专为武汉演一出《花木兰》

杂技节目《花木兰——肩上芭蕾》。长江日报记者 胡冬冬 摄

在短短6分钟内,来自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的演员孙艺娜、周杰把花木兰一生中三个重要的阶段以高难度肩上芭蕾的形式演绎出来。“小时候在父亲身边玩耍,无忧无虑;音乐变幻,接到诏书出征,坚决走向战场;出征归来,回到父亲的怀抱。不管在哪个人生阶段,父亲都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孙艺娜告诉记者,这是他们从去年8月开始专为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编排的一场演出。以花木兰为创作主题背景,一方面花木兰是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代表着忠、孝、勇、杰的精神,也强调了花木兰的女性魅力。另一方面,在历史故事中,武汉和花木兰有一定关联。希望通过唯美的芭蕾语言和极致的杂技艺术诠释“花木兰”这一传统故事的精神内涵。节目中一个一个拉弓的动作尽显花木兰的英姿飒爽,孙艺娜说,这个动作就是专为花木兰这个角色设计的。

“肩上芭蕾”,顾名思义,就是在肩膀上跳芭蕾舞。表演中,演员孙艺娜将力量灌注于足尖,在扮演“花父”的搭档周杰几厘米见方的肩上和头顶上展翅起舞,完成足尖站肩、360度转体、阿拉贝斯克舞姿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旋转、跳跃,优雅轻盈。将中国杂技的“力量”与西方芭蕾的“柔美”结合在一起,极具视觉冲击力。有趣的是,记者得知,饰演“花父”角色的周杰其实是孙艺娜的学生,两人默契配合,潜心演绎一场荡气回肠的花木兰故事。

【编辑:王戎飞】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