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6日讯(记者王娟)当观众审美已经随时代改变,越来越普及的线上直播打破了地域和剧场的限制,杂技艺术如何求新求变?25日,第十四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举行杂技艺术论坛,聚焦“传统杂技的时代性表达与创新发展”议题,杂技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线上直播的发展等都成为专家们关注和热议的方向。
论坛上,之前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大热的杂技剧《化·蝶》《战上海》成为多位嘉宾关注和讨论的议题。他们一致认为,当代杂技艺术要向传统文化汲取营养,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化表达。来自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的董迎春教授指出,《化·蝶》的创作不仅有着东方情感的哲理观照,也在舞台上呈现了中国美学的意向,达到了杂技与情感、叙事的融合。河北省文联的郭晓霞认为,《化·蝶》《战上海》两部剧目虽然有着不同的主题和时代背景,但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人物塑造、富有想象力的情节设计意境营造等方面,都体现着对中华美学精神的追求。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杂技人对新方向的探索也从未停止。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的申莉以带着实验性质的“新马戏”作品《Touch—奇遇之旅》的创作为例指出,杂技艺术更应该融入“简约不简单”的当代审美。她认为,传统中国杂技重在“技艺”,通过技艺的展示赢得观众的欢呼与惊叹,是“观外”的;而“新马戏”注重“观内”,更关注当下的人、生活和思想,通过这种表达去触达观众的内心世界,引发共鸣。
哈萨克斯坦的线上节目《马术》。
山东省聊城市杂技团的王伟说,目前许多艺术节和专业活动都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云端”的传播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也对杂技创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她认为,网络直播为杂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弹幕也让共同创作成为可能,今后受众的需求将成为线上杂技作品创作的中心。“线上杂技作品必须重视传媒技术的运用,尊重线上观看方式的特点,如运用VR技术打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或者在创作初期就考虑镜头、舞台呈现的效果,才能创作出符合云端受众多样化、个性化审美需求的时代新作。”
【编辑:赵可】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