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近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史前聚落石家河遗址最新考古成果。长江中游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石家河古城,首次确认由内城、城壕、外郭城构成,面积近350万平方米。同时还发现了古城水利系统,为进一步研究石家河古城及长江文明进程提供了全新材料。
新探明的石家河古城城址由内城、城壕也就是护城河、外郭城构成,总面积为348.5万平方米,与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规模相当。石家河遗址发现于1954年,1992年考古确认此处有一座史前古城,当时探明面积为120万平方米。2022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和天门市博物馆,借助地球科学、测绘、水利等多学科力量,再次对石家河古城展开全面系统勘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李瑞:石家河古城北城墙其实应该是在现在我们图上标注的红色的位置,西城墙、南城墙现存的地表暴露出来的部分可能多一些,而北城墙、东城墙可能已经看不到地面的痕迹了,我们需要对地下的遗物进行辨别。我们发现在这些地方看到的土样都和现存的城墙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确定它是我们城墙的一部分。
【资料图】
石家河古城规模宏大、布局完整,经过夯打的墙体土质十分坚实。此外,城墙利用自然岗地依山就势而建,独具匠心。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古城的水利系统,首次确认内城河流、水门、拦水坝、小型水库等古城水利设施。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城市就是一个文明很重要的指标,那么我们这么规模宏大的一个城市的发现,300多万平方米,包括它比较高水平的治理水和管理水的能力,就说明了石家河在当时(距今5000年左右)跟良渚(古城遗址)规模相当的。
大型建筑基址被发现为高规格地面建筑
此次石家河遗址考古发掘,还首次在古城内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同时还出土了众多造型精美的陶器。
位于石家河古城中心的谭家岭遗址,是此次考古发掘的重点区域之一。考古人员发现一座大型建筑遗址,呈南北走向,墙基较宽,布局规整,建造考究,仅一面墙就利用了三种不同材料修建。
与此同时,古城内还发现了陶器、石器、稻谷等重要史前遗存。新出土的一批动物造型的陶塑,造型精美、栩栩如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朱世乾:这个鹰最突出的就是它的嘴,它的嘴巴是往下勾的,两个眼睛都是凸出来的,显得炯炯有神。陶鹰我们这次是第一次发现。
考古证实,石家河人在距今6000年前就开始烧制陶器,除了生活用具,也开始出现陶塑等艺术作品。陶塑作为石家河遗址的重要发现,以其数量庞大和造型丰富在我国史前文化中独树一帜。目前发现的石家河文化陶塑有上万件,涵盖陶人和数量众多的小动物,包括鸡、狗、羊、猪、象、猴、貘、龟等十余种,多为手捏而成,造型憨萌、生动有趣。
在古城西南部的三房湾遗址,曾发现数量庞大的红陶杯堆积,密密麻麻、蔚为壮观,初步估计总数超过百万只。目前,考古人员正围绕红陶杯埋藏范围和来源展开进一步的清理发掘和研究。
石家河玉器:雕琢技艺精湛地域特征鲜明
除了规模宏大的史前城址、数量惊人的陶器和陶塑,石家河出土的精美玉器雕琢技艺精湛,且地域特征鲜明。
这是出土于石家河的虎座双鹰佩,构图复杂、线条流畅,两只鹰立于神兽老虎之上,中间挖空部分为青蛙的造型,充满了艺术感和想象力。这件玉人像面庞写实,也散发着威严与神秘的气息。
神鸟是石家河遗址出土玉器常见的题材。1955年出土于石家河遗址的玉凤是目前所知较早的凤形象,被誉为“中华第一凤”。玉虎也是石家河遗址出土最多的玉件之一,一般耳朵较大、两眼炯炯有神,尽显兽中之王的威猛气势。古人将虎视为权力、勇敢的象征,玉虎头像正是石家河先民崇虎的产物。
湖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陈春:爬行状的、片状的虎形佩,以往都是在商周发现得比较多,但是在近几年发现的石家河玉器当中也发现这种虎形佩,就说明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造型各异的玉人像也是石家河玉器的典型代表。部分玉人头像夸张的眼睛和耳朵造型,与长江上游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面部特征高度相似。
湖北省天门市博物馆副馆长方强:它都是那种大大的菱形眼,还有顺风耳、蒜头鼻,我们可以说,长江上游的三星堆和长江中游的史前时期的石家河,它们存在文化的一个继承和融合因素在里面。
新科技应用为考古发掘提供技术支持
石家河古城最初发现于1992年,至今已有30年的时间。此次考古发掘,大量新科技和跨领域多学科的应用,让大家获得了比以往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认知,为探索这座5000年前的庞大古城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石家河古城遗址考古过程中,考古队和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多个团队合作,开展地球科学、测绘、水利等多学科调研研究,并首次使用了考古“黑科技”——激光雷达,对古城周边地形地貌进行勘测,并生成数据化三维模型。
武汉大学遥感学院黄远奎:激光它会有穿透性,我们可以透过植被看到地表的信息,在植被比较茂密的地区,像传统测绘没有办法达到精确的测量,利用激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墙的走向以及城墙附近地形的变化。
在石家河考古现场还设立了实验室,考古人员采集大量土壤样本,从植物学、地质学等角度,在文物出土的第一时间进行有效辨识。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这个直径是1.3毫米,非常小,是个粟,小米的核,已经炭化了,这个是属于石家河时期,大概(距今)4300年左右。粟在这个地方出现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这个地方也开始种植粟,但是还有一种可能是北方产的粟,通过某种方式到了这里。
通过科技考古,考古人员还发现石家河周边存在大量史前稻田的遗存。
(来源:央视网)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