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快讯 > 滚动 >

武汉青少年花式亮相湿地大会,和城市一同守护湿地家园

时间 2022-11-06 15:46:35 来源: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6日讯(记者郭可滢 实习生刘晴)武汉青少年亮相湿地大会,成为一抹亮色。5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东湖国际会议中心开幕,踏入会议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摆满了报刊书籍和文创产品的展台,其中摆放着《我和我的湿地》等书籍,作者是武汉的青少年。当晚,在开幕仪式上有一群武汉少年用四国语言发出倡议。还有一群“湿地小卫士”,他们讲述的武汉湿地物种双语故事视频登上了《湿地公约》cop14官方网站。

从台前到幕后,武汉青少年组团登上湿地大会

青少年在东湖落雁岛参与履约30周年成就展揭幕仪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湿地很美好,无论是大人,还是小朋友都有义务共同去保护它们。5日晚,《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现场,在最后一个环节,40名武汉少年登台,用中、英、西、法四国语言向全世界发出倡议,童声环绕在整个会场,稚嫩却坚定。

青少年参加开幕仪式的表演。何晓刚 摄

除了在台前,更多的青少年在幕后发挥所长。10月15日起,武汉地铁“梦幻湿地 童画专列”正式亮相地铁8号线,车厢内部展示了百幅以“湿地 我的家”为主题的童画,这些作品来自第九届“最美童画”大赛中的优秀作品,都出自武汉少年小画家们的创作,囊括了湿地里的各种场景和动物元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碰撞上丰富的色彩。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的童画作品还登上了《湿地公约》cop14官方网站,供全世界爱护湿地环境的人观看。

孩子们在身边的公园探访湿地物种、调研湿地环境,他们还把这一宝贵的经历记录下来,并被编撰成书籍《我和我的湿地》出版。这些孩子是今年暑期由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招募的“湿地小密探”。

在武汉还有不少小学将湿地保护写进了校本教材并持续关注湿地旗舰物种。作为全国小学中第一个拥有湿地生态教育馆的学校,华中里小学早在1989年就成立了全市小学里第一支“观鸟小队”,随后开发了《湿地——生命的摇篮》校本教材,成立了由湿地、鸟类和环境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家顾问组,形成了“基地—教材—专家”完整的湿地教育校本课程体系。33年来,爱鸟护湖已成为一届届师生的生态接力。

而大兴路小学为孩子们开设了“江豚课堂”,作为中国第一所“守护江豚示范学校”,希望唤起孩子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对保护江豚的牵挂。今年6月,该校正式与解放公园湿地科普馆“牵手”,共同开展湿地主题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小学生认识湿地、保护湿地。

新华社关注的武汉“湿地小卫士”已“任职”三个四季

新华社报道截图。

11月4日,新华社刊发文章《“湿地小卫士”:种下一颗守护的种子》,聚焦武汉青少年担任“湿地小卫士”。

春天的武汉,鸟语花香,草长莺飞;夏天的武汉,江风湖韵,水草丰茂;秋天的武汉,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冬天的武汉,水天一色,万千惊鸿诗意飞。

2020年起,武汉市开展了青少年进湿地研学教育活动,每年面向全市百余所中小学招募9至18岁的孩子担任“湿地小卫士”。

2021年6月,第一批“湿地小卫士”毕业了,在东湖荷园,他们参加了结业答辩会。武汉市育才小学四(五)班的郑天佑是其中一员。“从冬天到春天,在自然导师佩琪的指导下,经过半年观察,我发现东湖的稀有鸟种变多了。透过望远镜,我看到了过去不常见的夜鹭和鸬鹚。”

青少年参与改造城市湿地公园行动。何晓刚 摄

在郑天佑答辩展示的自然笔记上,可以看到绿头鸭生活的水体环境,还有它从雏鸟到成鸟的全过程以及绿头鸭的近邻和远亲,展示了他眼中的湿地物种生态链。“我觉得,作为武汉城区最大的湿地,东湖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同年3月,郑天佑还参加了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调查与改造,学会辨识好的生态环境应该有的指标,比如水的酸碱性和生物多样性。

2021年11月,以“自然有我,长江有鱼”为主题,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策划的第二届青少年进湿地研学教育活动正式启程。在江夏区小农夫生态农场,一群“湿地小卫士”通过特别的“冬捕”活动,认识人工湿地中的生态链,学习湿地保护知识。

“我蹚进湖里,像渔民一样下水捞鱼,原来这就是成语‘浑水摸鱼’的意思。”长春街小学二年级的李佳城在触摸了一条鱼后,懂得了要多吃养殖鱼,不吃且保护野生鱼。但同时担心抓鱼的时候会伤害小鱼苗,于是询问自然导师岩羊该怎么办,“不要紧,人工生态养殖也遵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道理,鱼塘里也会形成一个生态链的动态平衡”。在听了岩羊的答复后,李佳城也逐渐理解了“湿地小卫士”的职责和意义。

今年夏天,江岸区新村小学的秦晗拥有了“湿地小卫士”的身份,同时也是第一次体会了“种草”的滋味。“水生植物可以吸收多种重金属离子和水体中过量的磷,根系组成的网络还起到缓流、过滤等多项功能,是环境修复的急先锋。”在后襄河湿地公园,秦晗穿上水裤模仿自然导师车前,走进河里,把手里的苦草插进泥土中。“种水草还能改善水体环境,真是一次独特的体验。”

程思源用中英双语介绍江豚。赵立继 摄

“江豚脑袋圆圆,身体胖胖,嘴角微微上翘,难怪人们会叫它‘微笑天使’。”说起在沌口长江大桥上看到江豚的经历,9岁的“湿地小卫士”程思源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在11月5日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她通过中英双语向与会嘉宾讲述“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的故事。10月底,她还为极危物种青头潜鸭的宣传小视频配音,讲述了它们在武汉生活和繁衍的故事。

3年来,一批又一批“湿地小卫士”牵手接力,他们以武汉的大小湿地为阵地开展公益志愿服务,参与过湿地公园生态观察、调查与改造,为武汉荷花展布过展,在城市小微湿地为市民游客义务科普,还手绘自然笔记传播湿地保护的知识,将湿地保护的理念体现到行动中。

要在孩子们心中早早种下守护的种子

“学到知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守护的种子,等到他们长大成人,爱护湿地就会像珍惜粮食一样成为铭记于心的常识。”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生态修复处处长唐闻是“湿地小卫士”活动的总负责人,谈及为什么要选择青少年作为“湿地小卫士”,成为湿地大会的一分子,唐闻觉得传播湿地保护理念要从青少年开始培养。

同一些“湿地小卫士”交谈后,记者发现他们已经是博物小达人。“黑鹳被称作‘鸟中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从2014年开始,它们已经连续9年来武汉天兴洲过冬了。”李茂宁今年10岁,是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的五年级学生,说起黑鹳头头是道。

“孩子对自然的热爱始于兴趣,如今成了‘湿地小卫士’,更添了一份责任感。”李茂宁的妈妈夏晓棠说。在家里,李茂宁把湿地保护的理念说给大人听;在学校,李茂宁将学到的湿地自然知识分享给同龄小朋友。

【编辑:邓腊秀】

标签: 湿地公园 湿地公约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