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快讯 > 滚动 >

宜昌一张“人情单”调查:涉50多人,23200元,还有腊肉…… 当前聚焦

时间 2023-04-05 11:54:27 来源:三峡日报  

3月24日,记者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采访,听说小河村十三组村民自发“赶人情”,在陡峭的山脉上修了一条机耕道,解决了长期没解决的难题,不由前往一探究竟。

在小河村党支部副书记贺桂林的带领下,记者一行驱车前行,谁知刚来到一座大山边,车便被倒塌的树木拦下了,看着要使劲仰着脖子才能看到的山顶,内心不由感叹山里人生活的不易。历经半个多小时,转过7道弯,终于攀上山顶,海拔显示已达1080米,一条全部是依山劈出的石头路面呈现在眼前。走不多远,又遇塌方,只得手脚并用翻了过去。再往前走,更险更陡的塌方体又挡住了去路,看着坡下的深渊,我们不敢再往前行。正在这时,村民谭本汉追上了我们。而他,正是修路的领头人。


(相关资料图)

这条路被称为大竹园路。2019年就曾动工,后来又断断续续修了400来米,剩余的路段于去年9月开工。

“路能修到现在,多亏大伙心往一处想,大帮小凑献爱心。”贺桂林边说边递给记者一张纸,“看,都记得明明白白。”

这是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人情单”:最低的一两百元,多的五百到一千元,捐1000元的就有8户。更让人吃惊的是,还有送腊肉1块、大米10公斤、洋芋1袋的……先后有50多个村民,捐助现金23200元。

村民能拧成一股绳修路离不开谭本汉挨家挨户做工作。去年初,他先是在村小组微信群里吆喝,又一个个打电话沟通,终于让事情有了眉目。

“有条件的捐三五百块,手头紧的就送来米肉洋芋,不做摊派,全靠自愿。”谭本汉说,最让他感动的是,不仅山上常住的9户一致同意修路,已经搬下山安置的村民们也纷纷伸出援手,捐资捐物、投工投劳。有位叫谭敦春的老人已70多岁了,老伴去世后投奔到枝江姑娘家,得知修路的消息后,从养老金里捐出200元,姑娘也捐了300元。村民唐培满居住最偏远,腿还有残疾,他从养猪攒下的钱里捐出1000块。村民周海燕从家里开来了挖机,义务凿石开路。大家架起木栈道,一锹一筐,肩挑背扛,在峭壁上开出一条“毛坯路”。

态度转变最大的要数余申红,五年前不同意修路的他,这次提来了自家的腊肉洋芋支持工作。

余申红住在山下的十一组,不仅不受益,修路还要占他的山。2018年,镇领导、村干部找他协商时,他好歹不松口,要求给补偿,或者改道走。去年初,谭本汉一连往余申红家跑了三趟,终于做通他的工作。

“老谭跟我年纪相仿,乡里乡亲,他为村民的事忙前跑后,再不帮衬都说不过去啦。”余申红说,“看到大伙天天爬陡坡走险路,于心不忍,我做的都不值得一提!”

“有山上山下村民的齐心协力,加上镇政府、帮扶单位的支援款项,已筹集近10万元,余下的1公里路还差几万块。”谭本汉边算账,边规划着以后的好日子:山上几百亩荒废的古茶园要重新打理,再带着村民一起种植天麻,“路修通了,山上的田可以承包出去,村民在家门口就有钱赚,日子不是更滋润哒?”

三峡微评

共同缔造如何深入基层

小河村十三组村民“赶情修路”的故事,让我们感触良多,也为基层共同缔造提供了鲜活思路——

事咋办,先过群众关。为什么基层有些工作难以推动?为什么有时领导觉得是办好事而群众却不领情?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充分尊重群众,没有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理解群众需求,所办的事群众并不喜欢。因此,只有始终坚持办群众高兴的事,才能事半功倍。

难咋破,群众办法多。任何工作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度或大或小,而基层有些涉及群众利益的难题哪怕县长省长出面也不一定好使,但乡里乡亲出面往往就是几句话的事。所以,凡事依靠群众才最管用、行得通。

质咋保,群众来监督。工程质量要好,监督必不可少。以往这些领导层最担心的事,在共同缔造里往往能迎刃而解。因为这项工程就是群众自己的,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也打不了马虎眼。

来源 | 三峡日报

记者 | 邓士徳、谷一鸣

通讯员 | 郑丽娅

摄影 |邓士徳、五峰镇村民

编辑 | 张向阳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