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这是武汉圆满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并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之后,迎来的第一个湿地日。据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介绍,武汉今年正全面冲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城市湿地保护实施率”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在继续做好各类重要湿地保护修复的同时,全市将结合水体修复治理、城市更新年行动、园林绿化提升三年行动等,再建设一批小微湿地,让湿地深入市民身边,融入市民生活。
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期间,各方代表考察武汉的沉湖国际重要湿地、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等,赞誉有加。今年,武汉将进一步擦亮国际湿地城市名片,加大各类重要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力度。
(相关资料图)
沉湖湿地鹬浪翻滚。 王玉明 摄
1月31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上涉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正在进行湿地修复。近几年来,保护区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保护修复措施,其中退渔还湿成效显著,截至2022年12月底,还湿面积达3900亩。只见湖面如碧,芦苇悠悠,成群的灰雁和天鹅自在觅食,声闻于野。武汉市湿地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李鹏介绍,这些芦苇都是退渔之后自然生长出来的,“湿地修复的原则是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其中人工修复的主要手法,包括拆除田埂、塘埂等可能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因素,以及在局部种植乡土沉水植物,让自然更好地恢复。”
在上涉湖湿地近岸区域种植苦草等乡土沉水植物80亩,辅助水质净化,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种植区域维护。
调查显示,目前上涉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有2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单日观测到野生候鸟的最高记录近3万只,湿地生态恢复状况良好。
上涉湖湿地的越冬候鸟。
武汉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不止考虑重要湿地的生态功能,考虑鸟类栖息地保护等,也十分注重生态宜居,智慧化地处理湿地与人、城市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从各类重要湿地所在的郊野,来到人口较为密集的城区中心,建设好“家门口的湿地”也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包括通过水体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措施,建设一批具有湿地景观特色和生态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和湖泊公园。
2022年全面改造提升的解放公园,是武汉重点打造的小微湿地样板,这个湿地日,它成了湿地科普活动的热门地,2022年度武汉湿地小卫士成果展示会在这里举办,“我和我身边的湿地”直播活动也以这里为切入口之一,展示武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故事。今年,将进一步加强小微湿地建设力度。
其中,紧邻府河的柏泉空港湿地花田水生植物产业基地,是特色案例之一。湿地日前夕,记者实地走访了这个产业基地,其中的小微湿地示范区已经建成,几只白鹭在水中觅食,不时还有野鸭飞过,园林手法打造的花径和搭配的彩叶植物,又增添了层次美。据武汉林业发展公司副总经理张武介绍,这里总建设面积1500亩,通过对原有鱼塘改造,模拟自然构建“水—林—鱼”共生的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体系,集水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保育、水生植物产业及示范、科普展示及葡萄采摘农事体验等功能于一体,计划在今年“五一”前后开放。
柏泉空港湿地花田水生植物产业基地的小微湿地示范区。
(长江日报记者黄亚婷 通讯员孙姝 余红梅 摄影记者李子云)
【编辑:商佩】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