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快讯 > 滚动 >

於可训中篇小说集《鱼庐记》出版 一幅湖北风土人情的温暖画卷

时间 2023-08-06 20:10:26 来源:腾讯网  

於可训中篇小说集《鱼庐记》出版 一幅湖北风土人情的温暖画卷

《鱼庐记》,於可训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红网时刻新闻8月6日讯(记者 蔡娟 通讯员 冯博)近日,由武汉大学文学系资深教授於可训创作的中篇小说集《鱼庐记》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鱼庐记》《三十功名》《护工老陈》三篇小说,时间跨度从辛亥年至当下,写尽鄂地烟火红尘故事,想象瑰丽而奇谲,情感克制而温暖。


【资料图】

湖北风土人情画卷

这是一本关于湖北的故事集,描摹水乡风俗、勾勒故土人物。鄂东乡野的风土人情画卷,在於可训颇具中国古典小说气质的文笔描述下徐徐展开。

《鱼庐记》围绕着一座辛亥年修筑的鱼庐,讲述了四代人的命运奏鸣曲,现实与传奇交织,尽显荆楚文化的诡秘与浪漫。《三十功名》讲述1977年的武汉,一个三十岁的人,重拾梦想,参加高考的年代记忆。《护工老陈》聚焦于2020年的武汉,讲述城内与城外,人们相守相望、互帮互助的独特回忆。

无论时代背景如何变幻,小说里的芸芸众生始终怀有一份温情。即使是面对时代的阴云,这些小人物也以善良和努力应对,展现了历史大潮中人们的奋斗与热爱。

为鱼庐立传

於可训说,《鱼庐记》不是为人立传,而是为鱼庐立传。“我的家乡是湖区,从前家家都挖了鱼庐,形如一口水塘。鱼庐就像各家各户的水产仓库,平时食用,逢年过节要用的水产品,大多出自鱼庐。鱼庐也像人一样,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也经历过由私到公,又由公到私的变化,这是历史。”

於可训。

於可训介绍,《鱼庐记》不写这个变化的历史,而写一个人的古怪念头,怎么经历了历史的演变。这个人就是作品的主人公,想生的太爷爷。这个古怪的念头,就是他要修的那个全族共用的公庐。公庐修成后,经历了从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一个多世纪的变化,这其中要写的事,值得写的事,实在太多。

“我不想做历史的书记,我只想做一个说故事的人。我只挑那些故事性强的人和事,或者说,是带有传奇性的人和事,说给读者听。因为这些人事,都挂在历史的屏风上,所以看上去也像一部展开的历史。”於可训说,他喜欢唐人传奇《虬髯客传》的写法,从隋炀帝写到唐太宗的贞观年代,看上去是历史,其实作者感兴趣的,只是“风尘三侠”,即李靖、红拂、虬髯客的故事。他用这样非情节化的写法,写了想生和想生的太爷爷、太奶奶,写了程先生和想生的爹,也写了珍妮、月秀和其他人物,都是撷取片段,意尽为止。

以文字摹写时代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佼佼者,於可训的文字颇有中国本土文学传统神韵,篇幅不长,意蕴深远,且反映时代变化。

在新书《鱼庐记》里,除了从辛亥年间至今的水边人家历史,还有反映1977高考恢复后第一代考生命运的《三十功名》。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於可训以自己30岁参加高考的经历为蓝本,描写了当时不同考生的境遇。於可训在创作谈中写道:“作品写的都是真事。年轻的读者可以当小说看,我的同代人,尤其是参加过当年那场考试的‘诸生’,却可以当它是回忆录。”

本书收纳的最后一篇小说《护工老陈》,描写了疫情防控期间,武汉人互帮互助、相守相望的独特回忆。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个体,在曲折与蹉跎中,展现了人之为人的爱与善。

三篇小说,时间跨度从辛亥年至当下,皆是关于小人物的传奇。湖北水乡的人间烟火与人情冷暖,皆在温暖而克制的文风中娓娓道来。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