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27日讯(记者武叶)大年初六,35岁的彭中林赶往武汉血液中心成分献血科,轻车熟路地完成信息登记和体检,经过近一小时的采集,成功捐献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尽管“献龄”不长,但高频次的献血记录已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深者”。
大年初六,彭中林完成“新年第一献”。 记者武叶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第一次献血时只有18岁,遗憾的是没能长期坚持。”彭中林回忆,2005年8月,他途经武汉广场献血点,收到一份医护人员递出的无偿献血宣传单,在十分偶然的情况下走上献血车,以挽袖献血的方式纪念成人礼。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国家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生命,令彭中林深受触动。“挽袖献血,使我意识到普通人也可以做贡献,平凡人也可以有英雄之举。”2020年6月13日,彭中林时隔15年回归志愿者队伍,成为一名固定献血者。
每个月掐着时间点献血,是彭中林雷打不动的习惯。 记者武叶 摄
捐献全血,两次采集间隔期不少于6个月,每年可以顶格献血2次;捐献成分血,两次采集间隔期不少于2周,每年可以顶格献血24次。彭中林先是献了4次全血,觉得间隔期实在“太长了”,捐献量也“太少了”。从去年2月25日起,他正式开启成分献血之路,每个月至少献血1次,每次顶格捐献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截至目前,他已累计献血17次,累计献血总量达到6600毫升,足以使30多位患者得到救治。
在彭中林的影响下,妻子小朱也加入了成分献血队伍,累计献血8次共1600毫升。夫妻俩的想法很朴素,觉得微薄之力可以帮助到别人,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总要有人挺身而出,不能做冷漠的看客”。
彭中林和妻子“献龄”不长,但已积攒起厚厚一摞献血证。 记者武叶 摄
成分献血科护士董倩倩介绍,彭先生去年年初加入成分献血队伍,“献龄”不算长,但他把时间计算得很好,间隔期一满就掐着时间点献血,加之多数献血者每次采集1个治疗量血小板,而他坚持每次都采集双份治疗量,因此已是名副其实的资深献血达人。
长江日报记者在武汉血液中心公布的献血光荣榜上看到,节前一周,全市每天都有千余人挽袖献血,春节期间,也有数百位“热血”市民挽袖。
【编辑:余丽娜】
标签: 无偿献血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