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快讯 > 滚动 >

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聚焦宜昌0天天微资讯

时间 2022-11-15 22:37:06 来源:三峡日报  

11月14日


【资料图】

《 人民日报 》第4版报道

宜昌实施“万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项目的

举措和成效

《 人民日报 》( 2022年11月14日 第04 版)

湖北实施“万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项目——

充实人才队伍 补齐结构短板

记者 强郁文

深阅读

关注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

乡村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围绕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多地进行了探索,不断充实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提高乡村医生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落实和完善乡村医生待遇保障与激励政策,让乡村医生干得好、留得住,更好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

——编者

乡道蜿蜒,引擎轰鸣。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跑马岗村乡村医生曾小莉在村民陈大爷家门口停下摩托车——当日是每月一次的上门随访日。25岁的曾小莉熟练地为老人测量血压,叮嘱老人按时吃药、注意饮食。

曾小莉是当地近年定向委培、回乡工作的大学生乡村医生之一。“小莉服务好、态度好。”陈大爷竖起大拇指,“她经常过来帮我们检查身体,我们很放心。”

去年,湖北提出到2025年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乡村医生”的目标。湖北省卫健委、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8部门联合印发《“万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通过订单定向培养、社会招聘、上级机构派驻巡诊、学历提升等方式,提高大学学历的乡村医生比例。

订单定向培养

适应乡村需求

曾小莉是跑马岗村人,高考后,报名宜昌市大学生村医定向培养项目,到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就读。2018年6月,跑马岗村两名老村医退休,刚毕业的曾小莉分配回乡工作。

2014年,宜昌开始探索实施免费定向委培大学生乡村医生工程,“实施定向招生、定向委培、定向就业,委培生取得毕业证书后,安排到当地村卫生室工作。”宜昌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贺会清说。

拿出曾小莉这几年记的笔记,可见上面的字迹密密麻麻。跑马岗村人口多,为了熟悉情况,曾小莉每次上门服务时都仔细询问村民的身体状况等信息,再分门别类整理好,积累下厚厚一本资料。

随访过程中,曾小莉发现,村民患高血压呈年轻化趋势,“在学校时,老师就分析过这一现象。有了理论基础,我出诊更有针对性。”

湖北宜昌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朱思认为,村医定向委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与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相适应,“针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实际,我们增加了常见病、地方病的诊疗防控以及中医学常用诊疗技术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等教学内容,注重加强全科医学理念培养。”

朱思说,95后、00后大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对新知识新事物接受速度快,“相比以前‘师带徒’、间断进修培养出来的村医,能有效补齐乡村医生队伍结构短板。”

从2021年起,湖北省按照相对集中、就近便利原则,在省内部分高校统一开展大专层次的乡村医生订单定向培养,给予培养对象每人每年1万元的学费、生活费补助,毕业后安排到定向县域村卫生室工作,服务年限不低于5年。截至目前,湖北省共招录大学生村医3215人。

在岗学历提升

发挥更大作用

从卫生学校毕业19年后,枝江市仙女镇周场村卫生室医生李海英又拿到了大专学历证书。

几年前,周场村一名村民上呼吸道感染,因在村卫生室治疗效果不好,转去了市里的医院。“中专学的知识不够用了。”李海英意识到问题所在。

和李海英有同样困扰的村医不在少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湖北共有乡村医生3.9万余人,其中拥有中专学历的占74.8%,大专以上学历只占10%。

湖北省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处长张全红介绍,湖北正采取成人高等教育、全日制脱产学习等方式大力推进乡村医生在岗学历提升工作,村医获得的本专科毕业证书可作为今后晋级、晋职、各医疗卫生单位入编考试或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依据。

“对于自愿脱产参加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专科学习的在岗乡村医生,为其保留村医岗位;符合条件且愿意纳入当地订单定向免费培养计划的,在签订定向就业协议后,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安排送学。”张全红说。

2018年,通过成人高考,李海英考上了湖北理工学院。两年多的学习,让李海英能力上有了实实在在的提升:诊断常见病更熟练了,新学习的中医针灸理疗技能也在诊疗中发挥了作用。

听说李海英会做理疗,73岁的王圣凤从邻村赶来,由家人搀扶来到周场村卫生室。一周前,王圣凤下地干农活,犯了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刚来时,腰怎么也使不上劲。第一个疗程结束,就感觉好多了。”王圣凤笑着说。

治疗室里,摆放着一排崭新的器械。“这是我们新购入的电针仪和电磁波治疗仪,可以舒筋活络、消炎止痛。”李海英说,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有许多新知识新技术需要掌握,“就算毕业了,也要把自主学习好习惯保持下去。”

乡镇派驻巡诊

提升服务能力

车行乡间公路,群山环抱,景色宜人。

午后,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潘家湾村卫生室里挤满了村民。记者刚进门,就听见乡卫生院医生时亮的声音,“吃了毒蘑菇,中毒症状最常见的是恶心、呕吐,感到不适要及时就医。”

蘑菇是乡亲们喜爱的美食,可误食毒蘑菇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时亮专门搜集整理容易误采、误食的毒蘑菇图片,对村民开展科普宣传。

乡卫生院医生时亮与潘家湾村村医共同组成了家庭医生签约团队,进行巡诊。健康宣教、入户走访、坐诊看病……在时亮的帮助指导下,2020年刚到潘家湾村的大学生村医陈金婕工作能力显著提升,并于去年考取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

“一些村医缺乏适应多样化需求的理论和实操技能。乡卫生院医生到村里巡诊,可以给出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意见,并帮助提升村卫生室医疗安全、合理用药等能力和水平。”时亮说。

宜都市卫健局副局长邓家诚介绍,实行派驻巡诊制的乡镇卫生院要承担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采用派驻方式的,每周至少派驻5日,每日至少服务半天,在同一个行政村连续服务半年以上;采用巡诊方式的,每周至少巡诊2次,每次至少半天。”

据了解,2025年前,湖北将免费定向培养大学生乡村医生4490名,在岗村医学历提升3114人,上级机构派驻巡诊1833人,面向社会招聘700人。“我们将进一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畅通大学生乡村医生职业发展渠道,确保已配备上岗的大学生村医稳定服务基层,更好地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湖北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涂远超说。

11月13日

《经济日报》

《 经济日报 》( 2022年11月13日 第07 版)

全文如下

湖北宜都推进江河综合治理

鲟鱼上岸,产业蝶变——

“鲟”梦清江

清江,长江一级支流,在湖北宜都注入长江。常年不高于23℃的水温,为鲟鱼提供了最佳生长环境,素有“世界鲟鱼看中国、中国鲟鱼看清江”的说法。

2016年开始,宜都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自筹资金近3亿元,全面拆除清江、渔洋河养殖网箱,推动“鲟鱼上岸”,建成全球单体最大的室内工厂化养殖车间,鱼子酱年生产能力突破100吨,是网箱拆除之前近两倍,推动了鲟鱼产业从无序扩张到良性发展的跨越。

与此同时,宜都加大境内长江、清江、渔洋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动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金秋时节,记者走进宜都,感受鲟鱼产业给宜都带来的变化。

上岸的鲟鱼

清江古称夷水,因“水色清明十丈,人见其清澄”而得名。

得益于清江良好的水资源优势,上个世纪90年代,清江宜都段高坝洲库区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到2016年,全市网箱面积达到86.5万平方米,养殖户555个。其中高坝洲库区78.4万平方米,养殖户478个。

然而,水产养殖的无序扩张也造成清江水体富营养化,水生态环境脆弱。宜都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施春燕说:“当时密密麻麻的网箱布满整个江面,堵塞航道,清江不清,美景不再。”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从根本上解决清江水环境污染问题,2016年,宜都决定全面拆除境内长江、清江、渔洋河养殖网箱,还清净之水于江河。

经过多年发展,宜都清江库区鲟鱼养殖量已占到全国近三成。如何做到拆网箱不拆产业?宜都市委、市政府引进湖北清江鲟鱼谷特种渔业有限公司,投资10多亿元建设国内最大的陆上人工鲟鱼养殖基地,推动“鲟鱼上岸”。

走进位于高坝洲镇的清江(宜都)鲟鱼谷养殖基地,连片的鲟鱼养殖车间连为一体,重达上百公斤的鲟鱼在池中自在游弋。公司负责人季坚义介绍,基地现有110多万尾成年鲟鱼,品种数十个,既有常见的杂交鲟,也有欧洲鳇、达氏鳇等珍稀品种,相当一部分是原清江库区网箱上岸的鱼。

规划面积1650亩的清江鲟鱼谷,计划总投资超过20亿元,2018年动工建设,2019年一期4.5万平方米养殖车间建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室内工厂化鲟鱼养殖车间。目前,公司养殖车间总面积已超过6万平方米。

为破解“鲟鱼上岸”技术难题,清江鲟鱼谷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突破了循环水养殖、冬化、海化和量子高能水健康养殖鲟鱼等全球行业首创、独创技术,先后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受理发明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0项、受理实用新型专利13项,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还联合在清江鲟鱼谷设立“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保鲜与贮运岗位、鲟营养需求与饲料岗位两个工作站,参与鲟鱼养殖、加工,力促鲟鱼养殖和加工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为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清江鲟鱼谷还建成了湖北省首个鲟鱼养殖渔光互补项目,在车间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用于车间能耗供应。

“以往整个清江高坝洲库区鲟鱼产量约1万吨,目前鲟鱼谷已经接近这个规模。”宜都市水产服务中心主任王德胜说,车间养殖占地少,通过气泵和水循环、生物吸附降解等生态循环养殖技术,同等养殖规模,节地99%,节水95%以上,饲料成本节省30%以上,供氧用电量减少一半以上。

2016年以来,宜都发展鲟鱼养殖企业3家,年产值超过2亿元,从业者千余人,清江(宜都)鲟鱼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工厂化鲟鱼养殖基地,生产的鲟鱼系列产品远销欧洲,宜都也因此获得“世界鲟都”的美誉。

美丽的乡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宜都市高坝洲镇青林寺村,地处清江库区,山灵水秀,风景宜人,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中国谜语村”。青林寺村拥有5公里清江岸线,高峰期全村养殖网箱面积达24万平方米,120多户村民参与养殖,约占全村人口的40%,曾是全国有名的鲟鱼养殖大村。

鲟鱼上岸,渔民上坡。如何解决网箱拆除后渔民生产和生活问题?宜都出台了库区网箱养殖受灾户救助和扶持办法,引导渔民上岸转产。同时,不断加大清江沿线红花套、高坝洲、五眼泉等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围绕鲟鱼产业发展,推进农旅融合。

近年来,宜都以清江(宜昌)康养产业国家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青林寺谜语文化积淀,将“青林谜镇”作为宜都“十四五”重大文旅康养项目进行打造,被国家发改委确认为37个投融资模式创新试点特色小镇。

通过持续不断投入,青林谜镇项目已先后建成青山湖水上运动中心、青林乐园、桐树堰文化街区等景点。今年9月,以青林谜镇为主体的青林休闲旅游区通过文旅部门验收,正式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休闲观光。

位于青林谜镇桐树堰街区的小镇奶茶店门庭若市,老板娘鲁志容忙得不亦乐乎。

鲁志容是青林寺村首批鲟鱼养殖户,从8个网箱起家,发展到120多个网箱。网箱拆除后,鲁志容前往武汉打工,但没有一技之长,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2019年底,她回到青林寺,看到村里游客越来越多,可相关配套服务尚未跟上,便回家开了个奶茶店。

青林寺村党总支书记廖丰介绍,目前全村各类市场主体有近90家,有效吸纳了上岸渔民就业。去年村民务工收入2200万元,旅游收入约8000万元,总收入突破亿元。

“蝶变”的不仅仅是青林寺。在清江鲟鱼谷所在地高坝洲镇天平山村,村口石磨盘上的“鲟鱼小镇”,宽阔的“鲟鱼观光路”,随处可见的鲟鱼墙绘,还有名噪一时的全鱼宴……鲟鱼文化随处可见。

该村党总支书记许长平说,紧紧依靠清江鲟鱼谷的天平山村,整合美丽乡村、移民后扶等资金1600多万元,打造“鲟鱼小镇”,大力发展鲟鱼观光旅游产业,同时发动群众参与,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市镇两级投入资金,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一条以鲟鱼为主题的乡村运动休闲旅游线路正在形成。

标签: 人民日报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