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快讯 > 滚动 >

焦点信息:“张昊”星!这颗小行星以武汉一教授名字命名

时间 2023-07-04 18:44:59 来源:极目新闻  

“张昊”星!这颗小行星以武汉一教授名字命名

极目新闻记者 肖杨

通讯员 王俊芳 徐燕 李富强

“世上有两样东西亘古不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是高悬的日月星辰,

二是深藏心底的太空探索梦想。”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

命名工作组(IAU WGSBN)

日前公布了近200颗

太阳系小天体的命名结果

其中编号为34714的小行星

定名为“张昊星”

它的发现者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张昊教授

张昊教授在野外考察

22年前发现“张昊”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

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崇高荣誉。

“张昊”星于2001年7月28日被发现,临时编号2001OB105, 是一颗主带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轨道半长轴、近日点和远日点分别为2.66、2.38和2.94个天文单位,公转周期为4.3年。这次由国际同行向IAU WGSBN推荐命名并获批。

这是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欧阳自远、马永生和张弥曼,获得小行星命名权后,又一颗以地大人命名的小行星。

据悉,地大长期坚守“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时代使命,在空间科学领域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

自幼有个天文梦

“我时常仰望星空,相对于这漫天星空,人类显得那么渺小。我时常庆幸自己何其幸运,能参与行星研究的伟大历史中。”

在收到“张昊星”这份“礼物”之前,张昊“追星”已有30多年了。初二时,他的父母为他订阅了一份《天文爱好者》杂志,其中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26岁发现“中华”号小行星的故事深深刻在少年张昊的脑海中,他的心里从此埋下了一个天文梦。

1985年,哈雷彗星回归期间,年仅15岁的张昊自己动手组装了一台牛顿天文望远镜,在望远镜里看到的土星环、木星的伽利略卫星以及月表的撞击坑等景观,对他造成了极大的震撼。这台望远镜成为张昊家中为数不多的“珍宝”,一直陪伴他到现在。

张昊亲手组装的牛顿天文望远镜

1988年高考结束,张昊被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专业录取,但他在入学后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更有兴趣,因此在1992年考研时,他跨校跨专业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固体物理学专业的研究生。

硕士毕业后,他进入中科院物理所,成为一名光谱实验工程师。1998年,张昊来到美国迈阿密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浅海沉积物光学反射特征的研究。此后,他又先后在迈阿密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这些学习的积累为他后来开展行星遥感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张昊加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空间中心(后更名为地球科学学院行星科学研究所),主要从事行星遥感探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于当年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为行星研究无怨无悔

从2010年来到地大开始,张昊便和他的团队一起,致力于行星光谱和光度学、光散射和定量遥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天文联合基金等项目。

行星遥感实验室研发的各类光度和光谱测量装置

张昊教授(左一)和学生一起做实验

他领导建设的行星遥感实验室研发了多套反射光谱和光度测量装置,对包括嫦娥五号月球返样在内的行星材料及其相似物开展了深入的实验研究,并作为“嫦娥3号”和“嫦娥4号”科学团队成员对探月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使“玉兔号”和“玉兔2号”月球车多次登上国际权威刊物封面或网站首页,提高了我国“嫦娥”探月工程的国际知名度。

浩瀚的苍穹

闪耀着四颗地大人专属的星星

这正是来自寰宇的地大浪漫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