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至10日,由武汉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带队,武汉市党政代表团南下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广州、深圳等地学习考察,武汉相关部门和区(开发区、功能区)负责人参加。4天时间,2场招商推介活动,14个点位学习和企业拜访,行程紧凑、收获满满。
一路走一路考察,一路学一路思考。5月11日,长江日报记者采访多位参加考察的领导干部看到,南下学习,更加坚定大家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决心。学改革、学开放、学创新,更要学大湾区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精神品质。
考察之后,如何对标先进、找准差距、看清优势,在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中,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将是武汉这座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真正考题。
(相关资料图)
发展奇迹蕴藏“中国式现代化密码”
广深是武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照系”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角。长江日报记者 郭良朔 摄
为什么是大湾区?
数据显示,到2022年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近13万亿元人民币。这里是全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缩影。
这其中,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40多年来,凭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创造了城市发展的奇迹,创造了许多先进经验;广州是中国城市规划和治理的榜样,旧城“微改造”如永庆坊成为新时期城市有机更新的标杆……
广深是武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照系”。实际上,武汉也与广深地区产业协同度高、经济联系紧密,华为、腾讯、比亚迪、顺丰、华星光电、迈瑞医疗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在武汉都有重大布局,为武汉产业转型升级、换道超车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圳之特,特在科技创新;广州之美,美在精致精细。”汉阳区委书记徐丽说,在广深考察学习期间,处处感受到浓浓的“科技味道”、强烈的“创新精神”;参观永庆坊,用“绣花功夫”保留了旧城肌理和文化,又通过“文化+”旅游、餐饮等产业为老城和旧村注入新的活力,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当我们对标广深发展时,他们已瞄准全球一流;当我们涌向广深招商时,他们已远赴海外抢商。”江夏区委书记张斐感慨,在各个阶段,广州、深圳都能敏锐捕捉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也启发他,“要跳出江夏看江夏”。
在新洲区委副书记、代区长舒基元看来,深圳开放创新的蓬勃生机、重商亲商的鲜明态度、敢拼敢抢的斗志气魄都令人印象深刻,“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坐不住、等不起的紧迫感”。他认为,推进城市有序更新,高效办成一件事,打造宜居韧性的智慧城市、海绵城市、营商环境升级版,都值得武汉在下一步工作中学习借鉴。
“我感触最大的是,要有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锚定目标、把准方向、全力以赴、一张蓝图干到底。”洪山区委书记林文书说,大湾区之行,是学习取经之行。广州始终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瞄准最前沿、最尖端的产业技术,布局产业链核心环节,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深圳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大抓产业,催生出华为、腾讯、大疆等世界级创新企业,闯出一条以高水平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这些,都为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的洪山,提供参考和借鉴。
蔡甸区区长余从斌认为,大湾区学习考察之行,深切感受到大湾区敢为人先的“强动力”、创新发展的“强活力”、招商引资的“强磁力”。这也激励了区里的干部,开展强化创新驱动大比拼——敢于在火热比拼中比创新主体、拼创新生态、建创新平台,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和专精特新企业倍增计划,“见苗浇水”培育企业、“放水养鱼”壮大企业、“腾笼换鸟”改造企业、“筑巢引凤”吸引企业,加快形成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
“这次的考察学习就是学战略定力,一以贯之;学创新转型,一鼓作气;学绣花功夫,一脉相承”。在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田燕看来,广州南沙新区经过10年蝶变,从小码头到大通道,从荒芜之地变身科创热土,从湾区之心跃升未来之城,这是坚守的力量。对于城市功能区的规划建设,要有坚持数十年持续打磨的韧劲,培育产业,筑巢引凤。
华为、腾讯在深圳从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起来
哪怕面临失败也要坚持创新
迈瑞医疗展厅一角。长江日报记者 郭良朔 摄
实地走访,不少武汉干部更加直观感受广深高速发展密码,“高水平对外开放、国际化营商环境、创新文化”成为其中关键词。
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一座座数字经济的龙头企业大楼拔地而起。广州数字经济的发展脚步,也如这拔节生长的座座高楼大厦,不断加速。
武汉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相卫细数一组数据:2022年,深圳、广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9000亿元、3633亿元,分别是武汉的5倍、2倍;涌现出了华为、腾讯、中兴通讯、TCL科技等一大批跻身全国前列乃至世界知名的数字经济企业,不少领域都居全国首位……
“通过考察学习,我们看到了发展上的差距、工作上的差距,也看到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更加感受到一种紧迫感。”杨相卫举例谈到,广深两地思想解放,锐意创新——为破解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相继以立法明确数字经济发展方向,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措施给力,落地见效——广州出台落实40余份数字经济规划政策,从2015年开始建设包括三个琶洲的三个特色片区组成的总面积达81平方公里的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牵引全市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深圳出台落实《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每年安排1亿元为2000家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提供诊断咨询服务、数字化改造解决方案等等。
深圳的发展奇迹与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相伴相生,这里诞生了华为、腾讯等众多知名企业,它们无不是从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的。在这里,改革开放的浪潮、一流的营商环境、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为创新创业提供了绝佳土壤。
“大湾区最大的特别就是‘创新’二字。”在黄陂区委书记何建文看来,创新成为驱动大湾区发展的活力基因。大湾区企业把创新作为自身的一种追求、一种责任、一种自觉,哪怕创新失败,也要坚持创新。政府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让创新人才由“凤凰牌”变为“永久牌”,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人才支撑。
“广州、深圳等城市的科创工作经验中,关键要点之一就是实现科技体制的转轨。服务好科技创新主体,把重点工作从项目管理转向企业、人才服务,把更多精力转到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去。”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盛继亮认为,大湾区十分注重对企业这一创新主体的持续培育,涌现出一批土生土长的重量级科技型企业。
“处处有创新”的社会氛围,也给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孟武康留下深刻印象。“无论广州还是深圳,都培育出了浓厚的创新文化,从企业员工、科研工作者到园区管理者、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每个人身上都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孟武康举例,在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琶洲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等地,区域发展规划具备先进性、系统性,无论是制定产业规划还是出台各类政策,既瞄准前沿又结合发展实际,并且及时更新、动态调整,对企业的服务也做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都值得认真思考和学习。
“深圳敏锐把握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趋势方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将大量前沿技术融入、渗透城市方方面面。广州创新布局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不断加大政策供给,集聚重大平台、重点企业,成势见效。”江汉区委书记李湛结合所在区分析谈到,立足自身特点、对照学习广深,江汉区要“当好城区数字化转型的领跑者”。
看到差距也认清优势
更坚定了“后队变前队”的信心和决心
广州南沙政务服务中心内,人们正有序办理业务。长江日报记者 郭良朔 摄
“这次学习考察,我们不光看到了差距,更坚定了追赶先进的决心。下一步要抢抓机遇,扛起发改部门职责使命,加快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枢纽链接优势,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
“洪山已经‘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我们将持续推动创新驱动计划,实施‘小升高’‘规上高企化’‘高企规模化’行动,培育一批金种子、银种子企业,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上市发展。”
“江汉区将坚持全门类布局科创产业空间,全领域开放应用场景,全周期服务科创企业,打造具有江汉特色的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服务体系。”
“黄陂将学习大湾区,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打造‘空港创新应用新平台’,成为承载全市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基地。”
“江夏要牢牢抓住武鄂黄黄都市圈的战略机遇,坚决扛起汤逊湖组团主体区、核心区的使命担当,用好沿湖科教优势,打造全国一流的创新生态湖区。”
“经信部门将深入了解、学习借鉴深圳广州经验,推动《武汉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尽快出台,根据数字经济发展新形势,不断创新政策措施供给,加快追赶,努力建设数字经济发展一线城市。”
……
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武汉面临的重要机遇。
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如何更好融入全国发展大局,加快由沿海开放的“后队”转变为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通过此次考察学习,武汉各级领导干部有了更加明晰的答案与路径。
武昌区委书记余松用“闯”“新”“活”三个字进行了概括。他说,要学习大湾区敢闯敢试的精神,在武昌古城和白沙洲片区改造建设领域,加快探索出一条生产生态生活相融合、建管运治一体化的城市更新典范;学习大湾区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招商引资领域深入推进招投一体、招落一体等工作方法、工作模式,加快企业签约落地、早结硕果;学习大湾区灵活的先进经验,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用更多政策“活水”为企业“活血”,用更好的平台项目激活“一池春水”。
“深圳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硚口区委书记周耕说,硚口区将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大力建设环海工大、同济、汉正街创新带,以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发展,同时打造产业投资平台,用好产业引导基金,谋划建设产业发展研究院,积极探索“工业上楼”,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东西湖区委书记彭涛认为,学习、对接和融入大湾区发展的重大机遇,对东西湖区加速开放合作、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说,临空港经开区(东西湖区)作为武汉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之一,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也承担着打造“中国网谷”的重大使命。下一步,东西湖区将在招商对象上更加精准,按照产业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精准策划招商项目,开展点对点招商,围绕产业链招引一批“龙头”企业和“金种子”企业,不断强链补链。
实际上,武汉和大湾区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对外开放等方面有广阔合作空间。江岸区委书记姚彬介绍,在深穗期间,他们走访考察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数字经济等产业重点企业,积极推动了集友银行武汉分行加快落地,与怡亚通、华润数科协商项目落地事宜。下一步,江岸区将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成林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拔节行动”、“江岸高层次人才工程”等,打造一批创新楼宇、创新街区和创新园区,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考察期间,“携手大湾区共构新格局”2023武汉招商引资暨武汉新城推介大会,“相约英雄城聚力新动能”2023武汉招商引资暨“专精特新”企业恳谈会分别在深圳、广州举行。活动共签约项目103个,签约金额达2838.51亿元。
市商务局局长余力军用“极受触动、增强信心、深受启发”概括此行。她表示,在今后的项目招引工作中,还要强化前瞻意识、创新意识、系统意识、服务意识,以此次考察为契机,持续深化与大湾区重点产业知名企业的投资合作,推动两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共创。同时,聚焦长三角、京津冀国内重点区域,精准链接产业资源,拓展合作渠道,全力招大引强,以高质量招商引资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次项目签约落地将进一步深化武汉与大湾区合作,助力武汉新城建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东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勇强表示,武汉新城建设吹响了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角,也为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提供了广阔舞台。将持续对接世界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全生命周期企业服务,精准对接企业发展需求,努力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此次,五个重大项目签约落户武汉经开区。武汉经开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唐超谈到,这些项目的签约落户,将助推车谷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武汉经开区锚定“中国车谷”中心目标,建设更高能级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力推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现代服务、大健康等战略产业和重点产业,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现代化新城。
“针对此次签约的重点项目,第一时间行动,积极对接企业诉求,全力推进顺丰、联科等重点项目落地。”青山区区长沈涛谈到,大湾区干部深谙市场运作之道,抓项目更是风风火火,是我们最好的镜子。对镜自省,我们要以此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调查研究,提升能力素质,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统筹:郑汝可蒋立青采写:长江日报记者李佳吴曈谭芳陈洁李慧紫王亚欣李锐覃柳玮杨蔚通讯员胡丹丹孙振东魏涵玉刘方舟吴迪朱照阳)
【编辑:王戎飞】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