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快讯 > 滚动 >

全球视点!《大地》武汉乡村振兴周刊第072期

时间 2023-03-31 08:55:51 来源:长江日报  

■本版策划/李英波 统筹/贾蓓

■春回大地来

省肥省地省工省电 生产提速成本降低产量倍增


(资料图片)

像盖楼房一样种植的雾培蔬菜供不应求

(长江日报记者刘帅通讯员蔡先进)

完全不需要土壤,蔬果的根系仅靠含有养分和水分的气雾就能茁壮成长,不仅生长速度更快,且营养成分、口感风味更为突出——这一颇具“科幻感”的场景,已经在武汉市新洲区成为现实。

新洲区三店街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黄慧军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自今年1月31日新洲区问津龙丘雾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正式建成并投入生产以来,首批采用雾培技术栽种的结球生菜,定植后45天即生长成熟,“与传统的种植方式相比,上市时间提前了足足20多天”。

梯架栽培区利用空间进行垂直化立体种植的结球生菜。

据了解,雾培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之一。问津龙丘雾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积极引进这项技术,成为目前武汉首家规模化气雾智能温室。

完全不带泥土接近净菜

“雾培生菜”受酒店热捧

“一期工程才投产两个月,有客户已经在催我们二期工程赶紧启动。”提到“雾培生菜”的市场反应,黄慧军笑言已经有点“供不应求”。他介绍,自今年3月3日生菜正式采收上市以来,主要客户是武汉市内的中、高端酒店,保持着400—500斤的日均供应量,却仍达不到供需平衡。

“我们的生菜完全不带泥土,接近净菜,这一点让酒店非常喜欢,只用清水冲洗一下,即可下锅烹饪。”黄慧军说,“今年出产的‘雾培生菜’,相比往年色泽更清新、口感更鲜脆,很受欢迎,因此有客户希望我们尽快扩大规模,提升出货量,以同时满足60—70家酒店的需求。”

问津龙丘雾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位于新洲区三店街道南桥村,由三店街道竹园村、南桥村同武汉群英智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及武汉气雾栽培专业合作社共建,三店街农业服务中心为其技术指导单位。

产业园规划面积103亩,计划分3年3期建成,每期建设当年即投入生产。为回应客户需求,产业园将二期工程提前到今年4月中下旬启动,原计划建设智能化连栋温室8500平方米的目标,也扩充到了1.3万平方米。

目前采收生菜的问津龙丘鸟巢智能温室,属已建成投产的一期工程项目,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是该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标志温室。

走进这个鸟巢形的智能温室,热浪扑面而来。温室里分为立柱栽培区、钢架栽培区、箱式栽培区、梯架栽培区和管道栽培区5大区域,蔬菜水果的根系暴露在气雾中茁壮成长,全年不休。

“雾培生菜”如此受客户欢迎,采收完后,第二批准备栽种什么品种?黄慧军表示,已经选定小番茄,预计将在4月中旬上市,他对口感非常有信心:“我们对栽种品种的营养供应把控非常精准,小番茄必然口感更好、风味更浓,会完美还原番茄在我们记忆中的味道。”

植物直接获取水分及营养

雾培种植省肥省地省工节能

据了解,雾培之所以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之一,是因为植物的根系悬吊生长于高湿度的营养雾环境中,能获取最充足的氧气,同时,通过弥雾技术,植物可以直接获取水分及营养,是为植物供应水、肥、气三因子最直接、最充足、最适宜的方式。

不需要土壤,蔬果的根系仅靠吸收气雾中的养分和水分,就能让蔬果茁壮成长。

完全由智能化电脑系统精确控制的养分、温湿度,带来了植物的提速生长。黄慧军介绍,一般露地一年只能种6—7茬的叶菜,通过气雾栽培,一年可以种7—10茬;而露地一年只能种1—2茬的瓜果类,通过气雾栽培,一年可以种3—4茬。“如果再叠加气雾栽培可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垂直化立体种植的优势,像盖楼房一样加高层数,生长周期缩短的同时,还能实现产量倍增。”

据统计,雾培技术生产中,12斤水可产出1斤叶菜,1吨营养液可生产叶菜166斤。1斤叶菜的用水量,仅需露地种植叶菜的1/10。相同面积的土地可以实现3倍以上的土地利用率,达到5—7倍相同品种的作物产量。

省水、省肥、省地、省工、省电、优化环境,是黄慧军总结的气雾栽培技术“五省一优”特点,成本的降低显而易见。他以生菜举例,在最近2个月的种植中,共计施肥60次,耗水100吨,按照调配一吨营养液成本在10元以内来计算,总成本不到1000元,比露地栽培施用化肥成本节约近一半。且因为应用间歇性喷雾原理,平均每天喷雾时间在200分钟左右,雾培比传统的灌溉模式更省电,每亩一天的用电量仅为3—5度。

3月的武汉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黄慧军却并不在意。他表示,温室通过设备自动化结合气雾栽培技术,可跟随季节气候变化,随时监测并自动调整温、湿度,可实现1人管理100亩作物种植。“目前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的种植区,仅需一个人运维管护,设备后期的维护成本也不高,主要是疏通喷头、避免堵塞。”

“不需要人工打农药、松耕除草,节约至少60%的人工成本。”黄慧军表示,相比过去,现在雾培的主要人工成本集中在采收,但这并不代表农民无事可做、收入锐减,“农民的种植收入会转为土地流转收入,另外,雾培模式会吸纳闲置劳动力,负责菜品的包装和分拣,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工作性质的转变,大部分工作可以在室内完成,更加卫生高效”。

基本上什么品种都可以种

雾培果蔬品质好不愁销

既然雾培技术的优势如此显著,为何没有更早一点引进推广?黄慧军坦言,将雾培技术引进之路并非坦途,也经历过几番波折。

自黄慧军通过网络了解到雾培技术的优越性后,便和产业园的业主方代表王群英等人探讨引入的可能性,并多次赴浙江考察学习。然而,雾培技术的优势,也成为其引进的最大难度。因为现代化、设备化程度高,导致前期设施、设备资金投入非常大,所以同行都非常谨慎,在武汉没有先例。

此前涉足过棉纱加工、服务业、房地产、砖厂的王群英,虽然是一位“农业新兵”,但对雾培充满信心,决心引入。市、区、街各部门,对雾培技术的前景看好和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也让合作社负责人王群英倍感振奋。

如今,雾培技术顺利投产所表现出的潜力,让黄慧军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我们这里出产的所有果蔬都是中高端定位,虽然价格相对高些,但品质好,不愁销。”黄慧军表示,雾培农产品生长周期缩短,带来了调整栽种品种的灵活性,因而即便今年第三批栽种品种还没确定,黄慧军也并不着急,“届时会依据经销商的建议再共同商定,晚点定也来得及”。

据介绍,雾培技术的选材范围非常宽广,可谓“基本没有品种限制”,除食用菌和蕨类植物无法栽种以外,其余所有植物均可培植,包括土豆、萝卜这类块茎品种,大樱桃等水果,甚至还有树苗、花卉等,培植前景非常广阔。

而更重要的则是雾培技术“五省一优”中的优化环境,污水零排放的特性:营养液循环利用,实行“喷雾—回流—收集—喷雾”闭环系统,避免了水肥流失问题,杜绝了面源污染,可以实现原有生态零破坏、零排放、零污染,构建循环型永久耕作模式。

三店街道办事处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园区已注册“问津龙丘”和“问津菜”两个农业品牌。园区建成全面投产后,可年产蔬菜瓜果1500吨以上,实现产值500万元以上。根据规划,该园区将融合一、二、三产业,建成集生产示范、观光科普、休闲采摘、研发推广为一体的雾耕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充分利用线上电商平台,线下果蔬采摘体验、观光科普及红色教育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提供更多务工岗位,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休闲采摘等规划都做好了,包括科普示范、劳动教育,最快今年下半年就可以正式推出。”对产业园前景,黄慧军信心满满,“新模式已经吸引多批同行前来参观。只要技术做好支撑、运营做好保障、营销进一步完善,产业园的未来不可限量”。

一架一小时喷洒农药30亩

无人机成武汉现代化农业生产“主力”

(长江日报记者蔡梦娅通讯员刘亚茹陈雪莹)

目前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期和油菜盛花期,是夏收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近日,我市在蔡甸区消泗乡召开夏粮夏油重大病虫防控现场会,要求做好小麦赤霉病、条锈病和油菜菌核病等重大病虫防控工作,保障夏粮夏油生产安全。

在消泗乡港洲村田间,与会人员观摩了小麦、油菜病虫害防治现场。蔡甸区金丰公社工作人员演示植保无人机施药防治病虫害作业,市农技中心植保专家现场进行小麦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的防控技术培训。

“每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是小麦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赤霉病的高发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姜正军介绍,“特别是今年春季阴雨天气较多,有利于赤霉病发生,如果不加强防治,小麦受害后一般田块会减产10%—20%,严重的田块甚至减产50%以上,且容易导致小麦赤霉毒素超标,失去食用饲用价值。因此我们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坚持‘见花打药、主动预防’的防治策略,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扬花达到20%—30%)做好药剂预防等工作。”

植保无人机正在施药防治病虫害作业。一架无人机一小时能喷洒农药30亩,大大提高了劳作效率。

防控培训现场,5台植保无人机正在上空施药作业,通过利用高效植保机械,种植户不用走到田地里,动动手指就能省时、省力地种地管田。“以前洒药只能靠人工,一小时完成一亩地,现在一台无人机一小时能喷洒30亩,大大提高了劳作效率。”市农技中心植保专家表示,无人机作业已成为现代化农事生产的趋势和助力,不仅能快速有效地防病治虫害,还降低了20%—30%的农药用量,有效解决了小麦赤霉病防控窗口期短、一家一户打药难等问题,提升了粮食作物品质,促进增产增收。

据悉,2023年,我市小麦种植面积16.3万亩,油菜种植面积66.2万亩。今年以来,全市已开展防控技术培训指导20余场次,组织开展病虫防控19.5万亩次,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以上。为全力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保障夏粮夏油稳产增收,市农技中心成立3个市级病虫防控指导组,及时印发《“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关于加强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推动各区防控行动有序开展。

会上,蔡甸区、新洲区、黄陂区、江夏区、汉南区、东西湖区6个新城区就夏粮夏油病虫发生防控情况进行了经验交流,市农技中心通报了全市夏粮夏油病虫害防控工作情况,下一步,全市将以小麦赤霉病预防为重点,持续推进夏粮夏油病虫防控行动。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处负责人就当前春耕备耕有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强调要进一步压实粮食目标责任、杜绝铲苗毁粮行为,力争粮食增产丰收。

“小麦赤霉病危害程度重,一定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其防控工作,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增强防病治虫夺取夏粮夏油丰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防控责任落实、强化应急防控物资储备监管、强化宣传培训、强化统防统治,切实打好小麦、油菜病虫害防控攻坚战。”会上,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汤吉超传达了省级夏粮夏油重大病虫防控现场会精神,并就我市夏粮夏油病虫害防控工作进行了再部署再动员。

这款长江特色鱼将重上市民餐桌

“土憨巴”实现自然批量繁育

(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通讯员杨武华李波)

春季是鱼类繁殖期,在连续三年的攻关下,蔡甸区周渔生态农业养殖基地成功实现沙塘鳢仿生态批量繁育。蔡甸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周渔生态农业养殖基地的沙塘鳢苗种繁育量有望突破30万尾,相比去年翻两番。

这两周,周渔生态农业养殖基地沙塘鳢孵化池,沙塘鳢已进入产卵高峰期。基地里的产卵巢是根据沙塘鳢石砾性产卵习性搭建而成,由口径一致的圆柱形短管组成,每节短管横挂在竹竿支架上,下沉于水中,营造出沙塘鳢最适应的阴暗环境,让它们将鱼卵产在短管内壁上。

渔业技术人员一边观察池中产卵巢鱼卵分布情况,一边查看鱼卵生长情况。这些晶莹剔透的鱼卵经过精心呵护,将在半个月左右孵化。

沙塘鳢俗称“土憨巴”、呆子鱼,是长江水系特色鱼类,肉多、刺少、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批发价在每斤60—80元之间。目前市场上的沙塘鳢大部分捕于自然水域,人工养殖的比例较低。

“土憨巴”鱼苗和虾苗。

“沙塘鳢生长对水质要求比较高,在自然条件下,鱼卵孵化率和幼苗成活率都不太高。近年来,武汉野生水域的沙塘鳢数量正在变少。”蔡甸区周渔生态农业负责人余莉介绍。

“6月份我们将组织鱼苗上市,11月成鱼将批量上市,预计产值能够达到200多万元。我们计划明年继续对沙塘鳢进行大面积繁育推广,争取产量再翻一番。”余莉说。

据介绍,沙塘鳢苗种繁育攻关是围绕全市稻虾产业展开,把沙塘鳢养殖嫁接到稻虾产业,即可形成“一水两用”“一水三收”种养新模式。为加快水产养殖结构创新优化,2020年底,蔡甸区周渔生态农业引入沙塘鳢种苗,在450亩田地中进行“稻—虾—憨(沙塘鳢)”仿生态综合种养。在市农科院水产所的定点服务指导下,去年沙塘鳢人工仿生态繁育初试成功,并将所有亲本保留继续繁育,今年取得了批量自然繁殖的成功。

目前正是“土憨巴”的产卵高峰期。

“沙塘鳢仿生态繁育,主要技术环节是要选择非常好的水质环境,这也是我们培育好亲本的首要条件。”市农科院水产所水产特色养殖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李波介绍,蔡甸沉湖的水生态环境非常好,适宜沙塘鳢的亲本培育和养种孵化,在稻虾模式基础上,融入沙塘鳢,采用仿生态的繁育,能够给农户增加额外的经济收入。“在稻虾连作种养模式基础上,可以示范推广‘土憨巴’养殖。我们估算,一亩田投放3—5厘米的沙塘鳢苗子300—500尾,亩产30斤左右,收益大约在1500—2000元。”

“沙塘鳢繁育的批量生产,为蔡甸水产名特品种推广又提供了一个新的品种。”蔡甸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区沙塘鳢综合种养面积约700多亩。下一步,蔡甸区将规模化繁育沙塘鳢苗种,同时推广稻—虾—憨(沙塘鳢)综合种养模式,有力促进农户增收。

■每周一景

油菜花海

在江夏区梁子湖畔,盛开的油菜花海与美丽乡村相映成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正值油菜花盛花期,武汉乡村不少地方都有连片的油菜花海,形成了春天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李芳摄

授信超50亿元!“政银企”合力推进乡村振兴

(长江日报记者潘璐通讯员吕巍刘传书)

近日,武汉木兰花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十家农业企业与武汉农村商业银行签订意向授信协议,共授信6.14亿元。签约现场,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各新城区农业农村局、各新城区农商行支行、农业企业代表等,围绕农业企业融资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签订授信协议的企业,包括武汉木兰花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武汉景秀大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市春泽巴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市天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湖北丰美禾生态牧业有限公司、武汉煜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武汉紫薇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牧原种猪育种有限公司、武汉昱萱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巨力鼎兴冷链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政银企”对接活动是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服务农业企业、助力武汉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目前“政银企”三方合作机制服务于31家企业,授信金额达到50.885亿元,成为护航“三农”发展的重要动力。

【编辑:邹卓然】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