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记者余康庭)“农时不等人,春日胜黄金”。“春耕春种”不仅对地里的庄稼来说很关键,对水产养殖来说,也是重要的时间节点。
正值春分时节,武汉“水上春耕”如火如荼。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和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长江日报记者实地探访黄陂区和蔡甸区水产养殖、“虾稻共作”基地,发现乡村基地纷纷出实招,有序推进春季渔业生产,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户稳定增收。
打造“鄂鳜品牌”
【资料图】
做好鱼苗育种带动产业发展
3月21日,在黄陂区长轩岭街道创造村鑫鳜源农业基地,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打扫、清洗46个鱼苗孵化槽和26条环道,进行鳜鱼繁育前的各项准备工作。20条流水槽内,不同规格的名优鱼苗密密麻麻,欢快地游动,基地负责人夏小平带领员工对鱼苗进行着精心管护。
“再过30—40天,第一批鳜鱼苗就要开始正式培育了。本土化鳜鱼苗很受市场青睐,养殖户都抢着订购,一点不愁卖。”夏小平介绍,基地目前主要培育鳜鱼、鲌鱼、武昌鱼等品种鱼苗,今年计划培育鳜鱼1200万尾,其他名优及常规鱼苗13亿尾。
“我们采用订单生产模式,注重‘智慧养鱼’‘生态养鱼’,基地培育的‘华康系列’鳜鱼苗,是许多养殖户的优选。基地注册的‘木兰花鳜’品牌鳜鱼,已经成为武汉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今年,我们的鱼苗在省内主要销往武汉、洪湖、黄冈、仙桃,而在国内将主要销往黑龙江、辽宁、河南、安徽、重庆等地。”夏小平说。
进入3月底,是鱼类亲本强化培育及鱼苗培育前准备的关键期,受近期昼夜温差大、天气变化频繁、真菌细菌感染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如何确保春季鱼苗顺利成活,是“水上春耕”的关键。最近,夏小平就在忙着镜检鱼苗的霉菌及原虫感染情况。
夏小平介绍,基地所在的创造村,毗邻黄陂梅院泥(梅店水库、院基寺水库、泥河水库)水库群中的院基寺水库。该水库属于二级水源保护区,被称为“武汉最洁净的蓄水池”。夏小平利用基地所在位置与水库之间的自然落差,设计新型陆基流水养殖槽,将水库的水引入养殖槽养殖鱼苗,水质水源有保障。“基地现在还没有开始今年的鳜鱼繁育,流水槽内都是其他品种的鱼苗。等到了四五月份,水温逐渐升到20℃—25℃,才是最适合鳜鱼苗繁殖的季节。”
在黄陂区长轩岭街创造村鑫鳜源农业基地,基地负责人夏小平正在镜检鱼苗的霉菌及原虫感染情况。
为保护环境,基地育苗场采用全钢构智能化可拆卸设施,把鱼类与土壤隔离开,“既可避免污染,也能让我们的鱼肉不再有泥腥味”。水槽呈梯状布局形成自然落差,鱼儿生活在持续流动的水环境中,既能自然增氧,又能迎水健身,鱼肉紧实了,鱼体外观也更漂亮。
“这种模式,实现零耗能、零污染,避免了水体亚盐高、氨氮高,降低了鱼苗病虫害、细菌感染几率,直接提高了单产,保证鱼的品质更优,打响‘木兰花鳜,清水养,更美味’的品牌美誉。”夏小平说,基地每批鳜苗繁殖,都必须严控各环节:亲本选择、人工授精、水温控制、活饵配套……与传统的鳜苗繁殖相比,大大提高了培苗成活率。“目前,基地从繁殖到标粗都在做,一般4—6厘米大规格鳜苗,年销量近800万尾,1.5—2厘米的小规格鳜苗卖得更多。”
以往,湖北鳜鱼养殖近90%的鳜苗来自广东。近年来,广东城镇化发展迅速,鳜鱼养殖面积萎缩,品质也受到影响,这对于湖北鳜苗产业来说,是一个机遇。“我们鑫鳜源农业争取用2—3年时间,达到湖北市场本土鳜苗50%的供给率。同时,湖北本土化鳜苗,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仅去年,鑫鳜源就支出了近30万元劳务费。”据介绍,目前,以创造村为中心,鱼苗育种已带动武汉及周边百余户水产养殖户共同养鳜创富,基地还积极申报湖北省鳜鱼良种场,力求打造、唱响“鄂鳜品牌”。
“今年‘水上春耕’,我们在做强‘一条鳜鱼’第一产业的同时,将在‘三产融合’上发力——把基地打造成集垂钓、观赏、品鲜、餐饮、民宿为一体的现代化乡村生态农业园,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夏小平说。
“虾稻共作、育养分离”
稻田综合种养效益翻番
在位于蔡甸区永安街道外垸十字河的蔡甸裕伟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今年的第一批虾苗已在2月下旬成功投放到稻田里,拉开了稻虾共作产业的“水上春耕”序幕。3月22日一大早,合作社负责人刘希望再次来到稻田边,和工人们一起为放虾苗做准备。随着虾苗运输车的到来,农户们兴高采烈地进行搬运、称重、消毒,仅仅半个多小时,5000多斤虾苗就被全部投放到稻田中。
在蔡甸区裕伟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刘希望(右)对即将投放的虾苗进行最后的检查。
“近几年,我们合作社采取‘虾稻共作、育养分离’的模式进行稻田综合种养。利用20%的稻田进行虾苗繁育,再用80%的稻田进行养殖。目前,合作社已经完成2000余亩稻田虾苗的投放,投放量约10万斤。另外的1000余亩稻田,会在清明节前把虾苗全部投放到位,大概有6万斤。”刘希望说,专门繁育虾苗的稻田,通过小龙虾亲本的提纯复壮,采取秋冬强化管理,繁育出的虾苗体质更健康。再在独立的稻田中养殖,便于掌控虾苗的投放量以及生产的管理,而且可以在既定的时间内大批量出规格统一的早虾、大虾。
养虾、育苗是个精细活,要根据天气的变化时刻控制好稻田的水位和投食量的多少等。每过几天,刘希望都会在每块稻田抽检几只小龙虾,看看它们的生长及健康情况。
据介绍,该合作社很早就开始尝试“虾稻共作”的模式,从2015年开始逐年扩大规模,到今年,“虾稻共作”的规模已经达到了3500余亩,既能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还实现了虾肥稻香的生态双赢。
“2月份投放的虾苗,如果气温正常,预计清明节就可以出成品虾,能有10万斤左右。‘五一’前后又可以出20万斤左右,届时的收益值得期待!”刘希望介绍,以往单纯种水稻,种子、农药、化肥、机械、人工劳作等成本费用高,收益较低,如今综合种养,收益翻了番。刘希望算了笔账:以往单种水稻,每亩收益最高时不超过1500元,这几年采用“虾稻共作”模式,水稻亩产值在1100元,小龙虾亩产值在2500元左右,亩产值近3600元。
同时,“虾稻共作”还能有效解决稻田弃耕丢荒和“种田难,谁种田”等现实问题,带动农户通过生态种养来增收增效。目前,合作社有社员65户,已有近90%的人参与“虾稻共作”项目,带动3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
“除了虾稻共作模式,我们还尝试了鳖、蟹、鳅、鳝稻生态种养,今年的目标是年产虾、蟹、鳖等名特水产品650吨、优质稻谷2500吨,丰富市民的饭碗、餐桌。”刘希望说。
【编辑:邹卓然】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