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古城南纪门(俗称老南门)外有一条马路名曲江路,连通东西四所高校,这是因为南门城楼名曰曲江楼。此楼是南宋江陵知府张栻始建。
(资料图片)
张栻(1133年~1180年)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轩集》。
淳熙五年(1178年)六月,因治理静江(今桂林)有功,以经略安抚广南西路兼静江知府身份除秘阁修撰改知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兼荆湖北路转运副使,后又以江陵知府兼湖北路安抚使。
张栻是张九龄之弟九皋的第十四代孙。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为巩固“开元盛世”及防止唐朝由盛转衰和暴政局面的出现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张九龄罢相,次年(737年)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张九龄在荆州,“虽以直道黜,不戚戚婴望,惟以文史自娱”。
荆州城南,原有一高大楼宇,滨临长江,视野广阔。张九龄公事之暇,常常登楼揽胜,并留下很多诗作,仅冠以“登楼”为题的就有《登郡城南楼》《登荆州城望江》《登荆州城楼》《荆州作二首》《登城楼望西山作》等数十首诗作。在荆州期间是他创作上的丰收期,而且诗风变化很大,“曲江诸作,含清拔于绮绘之中,寓神俊于庄严之内。”
受先祖影响,张栻也经常登临城楼览胜,并留下诗作,如《中秋与僚佐登江陵郡城观月》诗云:“凉意今年早,蟾光七泽多。凭栏共怀古,拥袂独高歌。风物关山远,功名岁月过。一樽聊复尔,於此兴如何。”
《游章华台》中写道:“楚国旧雄胜,荒台今是非。平川留宿潦,萧寺掩斜晖。木落秋声急,天高雁影微。凄凉无处问,骑马踏堤归。”
淳熙六年(1179年),张栻为纪念其先祖张九龄,在江陵府学前面兴建曲江楼。淳熙六年(1179年)正月,请好友朱熹作《曲江楼记》。此文写道:“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顾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无以宣畅郁湮,导迎清旷。乃直其南,凿门通道,以临白河,而取旁近废门旧额以榜之,且为楼观,以表其上。”落款是:“淳熙己亥十有一月己已日南至”,即公元1179年12月15日,冬至日。上距张九龄莅荆约440年。按照惯例,文章要勒诸贞珉,但是迄未发现碑刻,或许因为张栻猝死,未能实施。
现存最早的《荆州府志》是嘉靖十一年(1532年)光泽王朱宠澴、孙存纂修。卷四《楼阁》载:
“曲江楼,郡南城上,旧名南楼。唐曲江公张九龄谪荆州长史,尝登楼赋诗。宋张栻重建,易今名。朱晦庵记,见《艺文志》。楼据南城北壁,前蔽文庙,诸生言于巡按御史张禄、倪组,檄知府孙存撤其障蔽,甃石为阶级,下则围墙、浚池,焕然伟观矣。”
同书卷十一《艺文志》载朱宠澴《登曲江楼》七律一首:曲江楼峙郡城阳,缥缈丹梯出女墙。旷世登临怀往昔,千年事业仰馀芳。敬夫匾额风云护,元晦文章宇宙长。安得并镌金鉴录,永传风义发幽光。
此诗可证嘉靖年间曲江楼犹存,甚至匾额还在。嘉靖《荆州府志》卷首有古城平面图,右下角标明“曲江楼”,在南纪门与仲宣楼之间。嘉靖《荆州府志》卷首,地图右下角标明“曲江楼”。
因此,顺治《江陵志馀》卷四《曲江楼》载:
在府庠前,古南楼也。桓玄登江陵南楼,欲为王孝伯作诔,是也。张曲江尝登楼赋诗。宋张栻重修建斯楼,乃易今名,后楼毁,即以南楼城门楼当之。
《江陵志馀》顺治五年(1648年)成书,保存很多史料,其缺点是不注出处。比如说“桓玄登江陵南楼,欲为王孝伯作诔,是也。”就不可轻信。但“即以南楼城门楼当之”必有所据,至少证明清代的曲江楼不是张栻所建的楼。
又,卷五《尊经阁》:“例建于学宫,而郡庠此较壮丽。中藏经史、性理诸书。渐为大力者持去不返。唯学前文笔三峰贮书尚存。”作者自注:“文笔峰即曲江楼基,累甓而成。”此处明确指出“文笔峰即曲江楼基”,毫不含糊。《江陵志馀》作者孔自来,字伯靡,号以斋;本名叫朱俨,是第一代辽王朱植的第八代孙。亲见亲闻,不容怀疑。
“学宫”即“府庠”,也即文庙所在地,而“文笔三峰”(“三管笔”、“文峰塔”)为学宫之附属建筑,与古文庙处在同一中轴线上。
康熙廿四年(1685年)《荆州府志》、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江陵县志》、光绪六年(1880年)《荆州府志》完全沿袭《江陵志馀》说法。
民国时改建荆州南门城楼,亦称“曲江楼”,单檐歇山顶,建筑平面长15米,宽10米。楼已毁,现仅存12个石础遗迹。
也就是说,唐张九齡所登之“古南楼”毁,宋张栻易地重建之,命名为曲江楼,后又毁。后代便将南门城门楼命名为“曲江楼”,从此荆州城南门城楼便取代了宋代张栻所建的“曲江楼”。由此可见,今天的曲江楼(旧址)并非张九龄所登临的南楼,也并非张栻所建的曲江楼(旧址)。最早的曲江楼遗址在今荆州南城墙东段“三管笔”处。
张栻在江陵知府兼湖北路安抚使任上,政绩卓著。《宋史》载:
(张栻)一日去贪吏十四人。湖北多盗,府县往往纵释以病良民,栻首劾大吏之纵贼者,捕斩奸民之舍贼者,令其党得相捕告以除罪,群盗皆遁去。郡濒边屯,主将与帅守每不相下,栻以礼遇诸将,得其欢心,又加恤士伍,勉以忠义,队长有功辄补官,士咸感奋。并淮奸民出塞为盗者,捕得数人,有北方亡奴亦在盗中。栻曰:“朝廷未能正名讨敌,无使疆场之事其曲在我。”命斩之以徇于境,而缚其亡奴归之。北人叹曰:“南朝有人。”
张栻在任职荆州期间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真正践行了“春秋大义”的家法和“经世致用”的主张。
淳熙七年(1180年)年二月丑时,张栻病逝于江陵任所,享年四十有八,“栻有公辅之望”,“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之民尤哭之哀”。
张栻卒后,其弟衡州使君张杓护还葬魏公墓(在潭州宁乡,今长沙宁乡县)同兆异穴。
张栻因任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江陵知府,后以江陵知府兼湖北路安抚使,后人以“荆州”代指张栻。如陈亮说:“乾道间,东莱吕伯恭(吕祖谦),新安朱元晦(朱熹)及荆州(张栻)鼎立,为一代学者宗师。”“(《陈亮集》卷21)又如王炎在《张尚书挽诗》中说:”魏国(张浚)扶天力,荆州(张栻)贯日忠。”
(引文除注明出处外,均出自《宋史·张栻传》)
看到喜爱的视频
来源:荆州日报
编辑:刘勇
审核:杨眉
终审:邓凤奎
出品:荆州日报新闻梦工厂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