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快讯 > 滚动 >

申遗成功背后:恩施玉露传承人代代接力,古老制茶技艺生生不息_天天实时

时间 2022-12-19 18:36:29 来源: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夏雨

通讯员 袁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1月29日,对所有“恩施玉露人”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29日临近午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从远在非洲北端的摩洛哥传回。“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涉及全国4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湖北有3个项目包含其中,恩施玉露制作技艺赫然在列。

日前,由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策划的《点赞“鄂”的茶(恩施玉露篇)》在全网上线,通过视频语言,带领大家溯清江而往,置身武陵山下白云人家,感知这一古老制茶技艺的魅力,再一次分享了申遗成功的喜悦。随后,极目新闻记者连线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相关负责人,介绍更多申遗背后的故事。

传承古老制作技艺,曾称作恩施玉绿

本次涉及的44个项目中有15项绿茶制作技艺,“恩施玉露”是唯一的一款蒸青针形绿茶。恩施玉露项目保护单位——恩施玉露茶产业协会的会长、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文旗介绍,恩施玉露创制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初称恩施玉绿,1938年改名恩施玉露,至今,已走过342个春秋。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包含蒸、搧、炒、揉、铲、整六大核心步骤和搂、端、搓、扎四大手法,工艺极其繁杂。其中“蒸青”这一关键工序,需高温、薄摊、短时、快速。这就要求摊放散叶时每一个芽叶都不互相重叠,复杂的制作过程,导致产茶数量极其有限,纯手工制作10个小时只能制出1斤毛茶。

张文旗介绍,2005年润邦茶业成立,在其恩师、恩施玉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的指导下,他们广纳贤才、组建团队,传承恩施玉露手工制茶技艺、守正创新地研发现代化生产线,终于在2009年实现了恩施玉露规模化、标准化、连续化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产能和茶叶品质。

申遗之路离不开背后坚守,保密两年后喜极而泣

“我叫杨胜伟,今年85岁,是‘茶制作技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我编纂了《恩施玉露》一书,培养学生1082名,其中专业制茶师392名……”2020年12月,恩施玉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加入了恩施玉露项目的申报工作,签下《知情同意书》,并整理提供了大量关于传统制茶技艺的珍贵资料。他感叹自己盼了两年、等了两年,当申遗成功的消息终于出来后,激动得“眼泪流了出来”。29日晚,他按捺不住喜悦之情,第一时间给亲友、徒弟们发去七十多条“好消息”,第二天继续奔走相告。他还给贵州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子全打电话,“这次都匀毛尖也入选了,我们共同庆祝!”

申遗成功的消息令所有人振奋,而回望申遗之路,背后离不开更多非遗保护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与坚守。

本次恩施玉露项目的申遗工作由恩施市非遗中心组织,该中心主任谭骁回忆道:“因为申报有保密规定,既要按时完成任务,又不能说明用途,所以给资料收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庆幸的是恩施玉露的相关资料保存较完整,恩施市文化和旅游局成立的申遗工作专班10余人整理收集文本10万余字,拍摄并收集视频素材155段(总容量86.03G)、图片1151张,签订社区知情同意书5份,组织国家、省、州、市各级传承人10人,企业3家,传承基地4家共同完善资料收集工作。2020年12月15日完成信息资料上传,2020年12月16日材料通过省非遗中心初审。2021年3月底,申遗资料按期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2年11月29日,‘中国茶’申遗成功。”

多了一份责任,而且是对世界人民的责任

1965年,恩施玉露入选“中国十大名茶名录”;2007年,恩施玉露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2014年,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恩施玉露成为大国外交东湖茶叙用茶……

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杨胜伟感叹,“多了一份责任,而且是对世界人民的责任。”

在他看来,申遗成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对恩施州土家族、苗族、侗族各族人民精神创作的肯定;对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的肯定。同时也给恩施州人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送来了无比巨大的力量。“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地授徒传艺,培养更多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让他们结成一个更大更强的团队,投身到乡村振兴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而努力。”

老一辈的非遗传承人尽管已逾杖朝之年,仍志在千里,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也在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给非遗发展注入新活力。

张文旗介绍:“恩施玉露品牌价值已超过27亿元,该项目正引领着恩施茶农、茶企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阔步前行,近百家恩施玉露的茶叶生产企业每年可辐射茶园面积达50余万亩,恩施玉露产业链不断延伸,有效解决了当地就业,极大提升了农民收入。我们希望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茶,爱上茶,参与到茶的事业中,让它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极目新闻 恩施玉露 国家级非物质文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