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12日讯前不久,《自然》杂志发布全球科研城市最新排名,武汉喜获中国第5位、全球第11位。仅一年时间,武汉的科研产出排名上升4位,城市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明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为武汉科技创新发展点赞:“不容易,进步很大。”
(相关资料图)
今年7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年来,我国高校持续强化基础研究主力军地位,不断产生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高校是科技成果产生的重要源头和核心基地,是技术转移和技术产业化的主力军。为助推武汉科技成果转化,12月8日下午在东湖高新区举办的2022年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碳达峰与碳中和(部属高校)专场上,来自部属高校的22个成果转化项目签约,其中,15个项目分3批上台签约,7个项目在台下签约。
2022年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碳达峰与碳中和(部属高校)专场现场。长江日报记者胡赞威 摄
■22个签约项目均来自部属院校成果
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台自主供电能量优化与控制策略研究、城镇污水处理厂复合型污水特征污染物识别与溯源预警系统研究示范、健康信息设备国际标准研发项目、锂离子电池新型电解液添加剂及应用技术、光纤传感电池监测技术开发……
从12月8日的签约项目来看,22个项目聚焦燃料电池、光纤传感电池、污水处理、固废新材料、火电氨燃料等“双碳”领域,其中涉及新型储能燃料电池类的项目最多,共计9个。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作为科技成果需求方,本场签约项目中,不乏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骆驼集团、稳健医疗(武汉)有限公司、三镇实业和高德红外等大型知名企业。
同时,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6家外地部属高校也将作为成果提供方为武汉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合作。
活动承办方之一的武汉科创之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介绍,该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为部属高校专场,从活动开始前的项目征集阶段,他们对参加项目进行过逐一筛选,包括在汉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成果提供方高校均属于部属高校。
作为教育部科技成果转换专家,中心主任李健做了二三十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位“老技术经纪人”。近年,中心已经在长江新区这边建了一个很大的科技成果库、项目库以及人才库,打通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的障碍,从而带动长江新区的产业集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李健称,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一部分,一头牵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作为常年关注高校成果转化的一员,我认为科技创新需要多方协同,只有合力创新,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才能让更多的成果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从而为科技成果转化不断赋能。”
■“80后”海归父子联合创业
“90后”新生代为城市开发“充电宝”
理工大科技园一栋小楼,自带“硬核科技”,一楼实验室、二楼4个中试小试车间、三楼行政办公、四楼技术研发设计,楼内用电均由氢能发电完成。这里是武汉海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所在地。
作为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研发最早的一批探路人,“80后”的全琎2017年从华尔街回到武汉创办了武汉海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武汉理工大学是最早研究氢能源燃料电池的高校之一,生长在高校大院,全琎耳濡目染的,都是父辈们钻研汽车、新能源方面的先进技术。
父亲全书海教授是学校电控领域的专家,2001年转向研究氢能源燃料电池,“能源是永恒的主题!”全书海坦言,每一次的科技进步是伴随着能源的革命,从煤炭——蒸汽——石油,在未来二三十年,在氢能燃料电池这一细分领域,将大大作用于汽车发动机等发电设备、装置。看准赛道和未来发展方向,全琎和父亲联手。
2022年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碳达峰与碳中和(部属高校)专场上,武汉海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签下校企合作的协议,接下来,双方将进行“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台自主供电能量优化与控制策略研究”。全书海父子认为,行业处在发展早期,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降低成本。“如今,我们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已完成5次迭代,实现了量产。”
在技术层面,科研成果产生于实验室,是“生果子”,但企业面对的是市场,需要上来就能规模化生产的“熟果子”。从实验室到市场,一路真枪实弹地赴汤蹈火、过关斩将,方能“修成正果”。
初生牛犊的孟锦涛拿出了敢战的勇气。
当天,“95后”初创者孟锦涛与华南理工大学签下“储能电池电极活性材料的合成与开发”合作协议。
据了解,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获得能源环境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后,孟锦涛放弃了获得国外高额奖学金的机会,到光谷创业,紧接着攻读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孟锦涛笑谈:“在美国读博,我可能继续传统学术研究,但回武汉创业,是真真实实地把学术中的技术转化到产业中。虽然很折腾,但一切都很值得。”
“身处新能源行业中,我觉得未来是值得长期耕耘的。”孟锦涛称,随着新能源大量并入电网,碰到的瓶颈就是“储能”,孟锦涛介绍,储能电站能解决新能源并网时间歇性和随机性的问题,铁基自分层电池技术重点解决了储能中安全性与经济性的痛点,并已具备大规模商用的基础。“想办法把电存下来,建‘大型城市充电宝’储能电站,这是新能源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长江日报记者陈洁 通讯员李璐 王竹)
【编辑:冀杰】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