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11日讯(记者吴曈通讯员王娜)6月10日下午,在武汉市江岸区岱家山科创园9号楼2楼的一间研发实验室里,熊记宁正和两位技术人员一起对一款名为地下岩穴储气库检测仪的设备进行参数对比分析,为这个月即将到来的产品见面会做准备。
总经理熊记宁和研发人员讨论设计图纸。记者胡冬冬 摄
熊记宁是武汉天汉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总经理,地下岩穴储气库检测仪则是主要用于地下岩穴腔体体积、形状测量的仪器设备,也是该企业的王牌产品。过去3年,熊记宁带领团队从零起步,成功实现了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完全国产化的储气库检测仪的研发,并且已在多地试验成功,解决了该类设备采购和技术服务依赖进口的问题。
【资料图】
研发人员正在进行测试。记者胡冬冬 摄
长江日报记者注意到,这款设备看起来并不起眼,由多个不足1米的钢管拼接而成,连起来长度超过4米,内部则放置了大量精细的传感和监测元件。
今年54岁的熊记宁是甘肃天水人,在武汉从军、求学、工作近30年。2017年,熊记宁从一所军校“跳”出来自主择业,跻身创业者行列。最开始的几年,他专注于自己熟悉的雷达测控领域,后来逐渐拓展到机场驱鸟系统、地(海)下设备防腐蚀技术、信号处理、智慧消防系统等众多产品和技术的生产研发。
研发人员正在进行测试。记者胡冬冬 摄
地下储气库是把天然气注入地下岩穴或人造洞穴形成的一种储气场所,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地下储气设施建设速度和水平不断提升。
熊记宁真正接触地下岩穴储气库这一领域是在2019年。“一位石油系统的朋友找到我,问我能不能做一个地下检测设备,来监测地下腔体的形态和变化。”经过大量前期研究,熊记宁了解到,储气库检测仪主要涉及传感、电子、机电、通信、软件等多学科交叉领域,难点是如何把各种技术集成到一款设备上,让其在地下数千米、高温高压环境下依然能正常运转。
研发人员正在测试地下岩穴储气库检测仪。记者胡冬冬 摄
过去3年,熊记宁和七八位研发骨干克服各种困难,累计投入近千万元,最终研发出检测精度达到厘米级,且各项性能不弱于进口产品的检测仪,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五分之一。
这个月底,熊记宁就将在行业内为这款产品举行见面会,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主动登门,明确表达签约合作和采购意向。
“无论是在产品研发,还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园区都给予了大力支持。”熊记宁向记者介绍,在产品进入试验阶段时,岱家山园区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协调,帮助企业联系到合适的试验场所。过去几年,企业与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在汉高校通过园区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成功对接,建立起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发展模式。
“这些年,有越来越多像天汉达一样拥有核心技术的小微企业在武汉脱颖而出,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岱家山科创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岱家山为例,作为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园区建立了多种协调机制,打通上下游优势资源,助力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编辑:邓腊秀】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