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老大哥,强势回归。
(资料图片)
01
中部地区首个超大城市
这一次,武汉总算是出了口气。
前段时间,住建部公布了2022年的统计年鉴,武汉以1094万城区人口跃升为超大城市,正式进入超大城市序列,我国的超大城市达到8个。
进入超大城市序列,意味着武汉的常住人口超过天津,下一目标直指深圳。
我们去讨论城市,现有语境下一般划分个三六九等: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
一线城市的定义比较清晰,就是北上广深。
二线总体也相对好理解,就是区域型中心城市,成都、重庆、武汉、南京等等,基本都是直辖市、规模较大的省会、计划单列市。
到三四线城市的概念就混乱不清了。不过,城市划线这东西本就没一个明确的定义,起码在官方层面就没有一线、二线这一说。
起初是地产开发商,为了更好地卖出商品房,营销出来的称呼,久而久之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说法。后来又弄出了一个新一线城市。
而官方对于不同规模城市的划分只有一个标准,就是人口:
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
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
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
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
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一共是7个等级。
超大城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只有: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7座城市。
武汉和、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另外13个城市同属特大城市。
如今,从官方的划分标准,这个中部老大哥迈上新台阶,进入了中国城市的第一梯队。
02
时隔三年,重回全国第八
其实,武汉的崛起在去年就已经是个比较有热度的话题了。
当时全国各地人口数据公布,武汉市常住人口达1364.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0.12万人,人口增量位居全国第一。
这意味着,武汉以1364.89万的人口规模,反超郑州重回中部人口第一大城之位。
在强大的人口回流趋势之下,武汉的经济反超杭州,重回全国第八、稳坐中部第一。
经济十强城市排名向来备受关注。城市间你追我赶,有不少看点,其中话题最具热度的莫过于武汉与杭州的角逐。
2022年,杭州实现生产总值18753亿元,增长1.5%,在全国十强城市中,被武汉反超,滑落到第9位。
2022年,武汉为18866.43亿元,在增速方面以4%的增量在全国前十城市中排第1位。
从三驾马车来看,去年武汉的固定资产投资、社消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为10.8%、2.1%、
5.3%。杭州的这3个数字则分别为6%、5.8%、2.7%。武汉反超杭州,投资立下首功、外贸添砖加瓦、只有消费拖了后腿。
这对武汉来说无疑是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虽然一直说中部崛起,但中部地区的产业和人口空心化、外流是长期存在的现象。甚至在房地产高歌猛进的这几年,隐约还有差距逐步扩大的趋势。
梳理杭州和武汉2013年至2022年十年间的情况发现,2020年之前,武汉的经济总量均领先杭州。2020年杭州超过武汉,并在2021年稳住了超越的趋势。因此,武汉突然在2022年反超了杭州是一件很意外的事。
然而武汉这几年的功绩不光是GDP,更多的是前面所说的人口。
疫情之前,武汉的城区人口已经高达995.3万人,距离超大城市仅差4.7万人。
2020年人口普查时期,受疫情影响,在大量人口离开武汉的背景下,武汉的七普人口严重失真。后来随着疫情被控制住,武汉解封,人口开始回流。
从2020年至2022年,武汉人口又增加了130万人。
2022年又增加了9.01万人。这个增量超越了大部分主要城市。
这也说明回流的人口不单单是“封控”所流失,更多的是“自发”来到武汉。
人口的流向一般都和产业的流向、资金的流向亦步亦趋,人往高处走,往发展机会多的地方走,优质的产业、企业也是一样。
改革开放以后,中部、西部人口一直流向东南沿海,如今这个趋势开始倒转,背后的意义不言而喻。
03
武汉的路线选对了
人流、资金流,为什么现在都往武汉集中?
关键在于武汉产业发展的路子选对了。历史必然会证明武汉当下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它山之石虽可攻玉,但也不可以削足适履,邯郸学步。
八九十年代那会儿,广东顺德的“家电王国”,浙江温州的“中国鞋都”,广东汕头的“玩具之都”,江苏南通的家纺,浙江永康的五金……在这个十亿人口的国家,嗅觉灵敏的冒险家开始聚集。
沿海率先开放的地区,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各种食品、日用品、服装、电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武汉搞不成这些,怎么办呢?于是建设了我国第一个高科技孵化器,经过几十年培育,发展为中国光谷,又培育了四大千亿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把高新技术产值占规工比重提高到70%以上。
如今,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武汉有4个,跟北京、上海一个梯队,超过了一众发达地区的工业重镇。
这得益于武汉市在很早之前就布局光通信产业和半导体产业以及显示面板产业。
比如国产最大的三家显示面板厂(京东方BOE、TCL华星、惠科HKC)都在武汉设厂。
烽火通信,武汉邮科院等等这些年经营得不错。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长江储存。
这家企业的身份非常特殊,虽然名义上是一家私企,但其背后既有国家投资基金,又有省、市一级的投资基金,还有武汉市政府的全力支持。其负责运营的国家存储器基地曾号称投资240亿美元,自问世便备受瞩目,被认为有望改变全球产业格局。
在全球集成电路产品的细分市场中,存储芯片以35%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2021年,我国花了24000多亿人民币进口芯片。其中,有大概7000亿元是用来进口存储芯片的。而这7000亿绝大多数都是被韩美日三国所占有。
之前我们造不出来内存芯片,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给你开个天价也只能捏着鼻子接受。但自从长江存储诞生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巨变。
这家总投资额高达240亿美元,1600亿人民币的芯片公司,通过多年蛰伏潜心研发自主的架构,实现232层堆叠的存储颗粒,已经和三星、海力士、美光这些前辈站在同一起跑线没有代差了,甚至比美光还领先一个身位。
可以说,它承载着武汉高科技的引擎作用,寄托着我们国家芯片突破卡脖子希望的公司,接下来就要疯狂扩大产能,利用中国产业链优势吃掉对手,实现屌丝逆袭戏码。
长江储存的成功,正是武汉翻身仗的一个缩影。
从城市规划来讲,别的城市可以单中心摊大饼,武汉由于江湖阻隔,只能走组团布局的路线。
沿海城市在交通区位的加持下可以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可以大量引入外资,武汉则没有那个条件。
西部城市有税收减免,有廉价劳动力,可以承接低端产业转移,武汉没有这些条件。
所以,只能砸钱培养战略新兴产业,只能依靠科教优势鼓励科研成果转化,默默做产业升级改造。
结果因祸得福,走在了产业升级转型大潮的前列。
不禁让我想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句话:
只有经历了光明和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才算是真正生活过。
相信这座经历磨难和考验的城市,在新时代和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终会回到那个本应属于它的位置。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