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3.6万人,2021年120.1万人,2022年9万人,这是过去三年武汉官方数据透露的常住人口增量。从120万到9万,武汉人口增量近乎“雪崩”,周边省会抢人步伐却是丝毫不减,合肥、南昌去年增量都超过10万人。
常住人口增量“断崖式下跌”,是否意味着武汉城市竞争力下降?武汉“抢夺人才”拥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中部人口第一城之争还会有变数吗?
(相关资料图)
武汉常住人口增量“回归正常”
数据显示,2020年(七普)武汉常住人口比2019年增加123.6万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120.1万人。虽然都是120来万人,但后者相比前者更具有参考意义。原因在于,2020年普查数据(漏登率0.05%)更多反映了过去10年的人口趋势,与2019年调查数据(1‰抽样)直接对比意义不大。
2020年增量数据参考性不大,我们不提也罢,2021年增量则是“实打实”的战果。江城2021年的“抢人量”在全国重点城市中居于首位,场外因素是“2020年基数较低”,受疫情影响,当年武汉很多工地、企业关闭,一些人离开后还没回来,或者虽然回来了,但在七普时,没满足常住人口“居住满半年”的登记条件。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疫后恢复、产业升级、总部经济”。2021年武汉GDP、投资、消费分别增长12.2%、12.9%、10.5%。经济满血复活,原先在外的人员大量回流。中南财大教授叶青分析,不仅省外人员回流,很多湖北地市州人口也流向武汉。同时,不少大企业第二总部落地武汉,创新科技企业集聚,也留下了很多大学生——当年34.5万大学毕业生留汉。
2021年的经济、产业、人口全方位强势反弹,2022年的武汉则没能延续高光态势,经济增速和常住人口增量都“回归正常”。GDP增速4%,投资增速10.8%。消费增速2.1%——除了强撑的固定资产投资,武汉经济乏善可陈。值得关注的是,规上工业企业营收16380亿元,而利润总额仅694亿元,下降29.3%。
常住人口增量是经济、产业的晴雨表,相比2021年,2022年武汉常住人口增量下降超过9成。常住人口年增9万谈不上太差,但武汉常住人口增幅起伏较大,一方面反映了武汉产业转型、总部经济、科创营商的进步,以及地方政府在抢人大战中的投入,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武汉产业结构的失衡,以及人才用脚投票的现实。
具体而言,虽然武汉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中具有很强“拉力”,但也面临着数股“推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市内人才的流失、阻碍市外人才的流入——这是常住人口的核心变量所在——从武汉当地的薪资待遇、产业结构、人才政策吸引力上,我们可以窥见端倪。
武汉企业薪酬排名全国第13
2022年,武汉拥有在校研究生19.76万人,本专科在校生113.54万人。自2017年推进“人才留汉”工程以来,191万学子留汉就业创业。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武汉总体薪资待遇不高,缺乏竞争力,是人才引进的“软肋”,导致人才引进难和人才留不住双重困境。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显示,全国38个核心城市月均薪酬10101元。其中,前四名沪京深杭分别为13433元、13251元、12668元、11737元,而武汉仅为9998元,排名全国第十三位——这甚至低于去年第一季度排位,当季武汉月均薪酬9757元,排全国第十二位。
除了薪资,还有产业结构。虽然武汉形成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但与一线城市相比,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比例依然偏低。武汉企业整体实力与北上广深相比差距巨大,这不仅体现在规模和数量上,还体现在行业标准、技术水平、品牌文化等方面。此外,武汉区域空间产业布局存在诸多产业重叠现象,未形成错位竞争和产业链。
过去几年,武汉积极投身抢人大战,取得一些成绩,留汉工程“目标达成”后,并没有乘胜追击。以2022年长沙、成都两个同类城市的人才政策为参考,我们可以发现武汉的人才政策并非“最佳选项”。
长沙人才分类中前三类人才与武汉基本一致,但是长沙增加了技能匠才,丰富了人才的结构。成都人才政策密切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对人才分类更为精细化和精准化。此外,从入选待遇和政策支持来看,长沙和成都给出了礼包更为丰厚——虽然长沙、成都月均薪酬略低于武汉,但两地平均房价也低于武汉。
可以说,武汉常住人口的“胜负手”关乎产业结构、薪资收入、生活成本。虽然大学生“留汉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如果其他城市有了更多机会,这些人口照样会外流;反过来讲,如果武汉能提供更多的机会,那么外地人才也会“慕名而至”。
武汉都市圈缺乏人才“护城河”
让人愿意来,还得让来的人留得下,武汉既面临外部竞争,也遭遇内部“梗阻”。在武汉市区,人口聚集圈层明显;在都市圈,武汉“护城河”不够深——这成为常住人口增量能否上台阶的关键因素。
以不同户籍人口的工作区域来看,武汉本地工作人口主要集聚在江岸、江汉、硚口及汉阳与青山的沿江区域、黄陂与新洲的中心区域。此外,由于武汉远郊以农业为主,缺乏能吸引外来人口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也以本地人口为主。
外地工作人口分布与本地人口相反,主要集聚在洪山、武昌、汉阳、三大经济开发区。近年来,武汉总部经济逐步壮大,近郊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吸引了大量外地工作人口和大学生留汉就业,形成较好的人口融合——如果中心城区和远郊有更好业态,与近郊能够充分联动,那武汉常住人口还会有爆发增长期。
在都市圈内部,武汉辐射较强区域主要为东部,其他方位区县与武汉主城区联系强度不高。距离武汉50千米外的区县,其人口、交通等要素向武汉的流出明显高于流入,说明武汉虹吸效应仍然明显、外围城镇发展被动——这与珠三角、长三角重点城市情况迥异——如果没有都市圈“护城河”,武汉常住人口将面临巨大波动。
从2021年的120万人到2022年的9万人,武汉常住人口增量在疫情时代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行情,这两个数字均不能反映武汉真正的城市竞争力。在后疫情时代,这样的剧烈变动大概率不会出现了,但依旧值得武汉警醒——抢人大战“不进则退”,不能有丝毫放松。
在2020年曾夺得中部人口第一城的郑州,去年常住人口增量8.6万人,南昌增量超10万人,合肥增量16.9万人。当前人口发展进入“存量”阶段,能否在此背景下持续提升常住人口“增量”,是重点城市能否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想要坐稳中部人口第一城,武汉还需加倍努力。
参考资料:
武汉城市圈空间要素流动特征及治理对策.规划师
2022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长江日报
“十四五”武汉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路径探索.江汉大学学报
基于大数据的中国城市工作人口的就业空间分异.经济地理
40城人口增量:武汉第一,北上广深合计12.48万.第一财经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