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快讯 > 滚动 >

“丰”起霍林河“余”落查干湖丨河水润草原 产业富民生_速看料

时间 2025-10-15 21:24:24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兴安10月15日消息当晨曦洒遍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草原,由通辽市扎鲁特旗罕山北麓发源、流淌至此的霍林河,犹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装点着这片广袤的大地。霍林河流经科右中旗境内长260.5公里,流域面积11473平方公里,它不仅是草原上的生态纽带,更是沿岸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河”。

走进科右中旗杜尔基镇双金嘎查,霍林河支流——哈日沁扎拉格河穿村而过,河流水绿如玉,河岸两旁有近5万亩的优质稻田。翠绿稻田,微风吹过,稻浪翻滚,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

凭借充足的水资源和有机质多的肥沃黑土,杜尔基镇双金嘎查实现水稻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稻米远销到国内各大市场。


【资料图】

双金嘎查万亩稻田(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初秋时节,行走在“万亩稻田”间,灌浆的稻子孕育着金黄的稻穗,构成了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的美丽画卷。

在双金嘎查种植户白瑞山看来,霍林河就是“母亲河”,双金嘎查有着近半个世纪的水稻种植历史,正是因为河水的哺育。“双金嘎查的种植水稻历史悠久,从父辈起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历史,一直都是用霍林河水灌溉。我们嘎查地处第三积温带,因为是优质的自然河水灌溉,水稻亩产能达到550公斤到600公斤。”白瑞山告诉记者。

霍林河支流—哈日沁扎拉格河从稻田旁流过(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据了解,霍林河两岸连片的5万亩水稻目前已形成了全产业链,每亩水稻年增收可达500元左右,惠及8个嘎查、1755户、7234人。同时,通过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双金嘎查的稻米已成功销往国内各大市场。

在60公里外的下游,科右中旗高力板镇酒厂也“因河而兴”。

凌晨2时,生产车间的工人们正娴熟专注地往蒸锅里添加发酵的原料,热气腾腾的酿酒场面弥漫着粮食发酵的醇厚香气,这是传统工艺与匠心交织的味道。

“高力板”为蒙古语,汉语译为“河边的房子”。这个“河”就是霍林河。

“高力板酒厂成立于1913年,当时选址在霍林河边,就是考虑到霍林河水甘甜清澈,造就了高力板酒百年的好品质。”原高力板酒厂厂长陈风才告诉记者。据他介绍,水、选料、生产工艺、环境和储存方式决定着酒质的好坏,高力板酒用的是霍林河的地下水,这是非常优质的先决条件,所以能够产生出比较优质的酒。

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木酒海(央广网记者 魏全民 摄)

在酒厂的木酒海博物馆内,104个木酒海静静伫立,散发着淡淡酒香。这些由橡木打造的酒海,不仅是储酒容器,更赋予了高力板酒独特的风味和品质。

在灌装车间里,一瓶瓶高力板酒在流水线上迅速完成封装,整齐地排列在传送带上。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设备,进行着最后的质量检查,现代化的设备让高力板酒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工作人员对即将装箱的酒做最后检查(央广网记者 魏全民 摄)

据了解,高力板酒以有机优质高粱为原料,取霍林河地下甘泉,辅以大麦、荞麦、豌豆,以传统人工制曲,经过清蒸混入,自然发酵,二次蒸馏,分段摘酒等工序,再经木酒海存储酯化5年以上方可出厂。

高力板酒酿造技艺是科右中旗酿酒技艺的典型代表和完整遗存形态,2013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高力板酒百年酿造技艺,如今的酒厂走上产业化、品牌化道路,同时也为附近农牧民提供就业机会,吸纳周边群众85人就业增收,实现了“老手艺”带动“新生活”。

从上游的稻浪千重到下游的酒香百年,霍林河如一条流动的纽带,用源源不断的水源滋养着沿岸的土地与百姓。

霍林河让水稻产业从“小种植”变成“大产业”,让百年酿酒技艺的“老传承”焕发“新活力”,不仅撑起了沿岸群众的“钱袋子”,更绘就了产业兴旺、生活红火的幸福画卷。

统筹:宋浩

策划:刘哲华 杨景坤 魏全民

监制:田凤元

记者:杨亚东 魏全民

视频:吴宪 刘宇鑫 金勇

鸣谢:霍林郭勒市委宣传部 科右中旗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邢俊清]

标签: 股票频道 24小时直播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