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清明乃二十四节气之一。
然而,在最近两年的清明节前后,总是会传出这样一则说法:“按照民俗,从3月25日到4月10日间,大家千万不可互问早上好,要等到这段时间过了才行。”
那在中国的传统民俗中,是否真有“清明节前后不问早上好”的规定?清明节到底有什么民俗与禁忌流传至今?
清明节前后,由于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与扫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
在唐代以前,“寒食”和“清明”是两个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相传和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有关,后者则是扫墓播种。(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
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将踏青游乐活动加了进来。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了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即为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到了宋代,寒食节彻底融入清明节的范畴。此时,清明前后要放三天假,从寒食到清明,人们要用三天时间祭扫先祖墓地。
由于古人的墓地大部分在城外,古代交通不发达,好不容易出一趟城,通常会进行春游活动。
明清时期,清明祭扫活动成了全家族成员都要参加的盛大节日。根据各地风俗,清明节前后祭扫活动,一般要持续三天甚至五天。
这几天不仅要祭扫,如果有迁葬、合葬、添坟等仪式时也会选在同一时间举行。
在西北的一些地方,清明上坟祭扫一般要选择单日进行(单日是阳数)。现在生活节奏快,大部分人会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挑选一个有空的时间去祭扫。
有道是: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既然清明节是今人祭扫缅怀先人的日子,必然会流传许多独属于这个节俗的禁忌。
比如,广东地区的人们在清明节前后有“不置业”的说法。“不置业”包括但不限于买新的房子、汽车等等大宗商品。
不信大家可以仔细注意一下,清明节前后,广州地区的楼市和车市相较以往较为平淡。
还有的禁忌多出现在祭扫之时,最令大家熟悉的莫过于在墓碑前不能嬉笑打闹;更不能说脏话与不吉利的话;不可越过坟墓和供品;不能踩踏别人家的坟墓。
祭品不能胡乱摆放;扫墓要选择一天阳气最盛之时(中午或者早上);无法前往亲自墓地祭扫的,在晚上烧纸。
封建时期,大部分家庭禁止妇女参加祭扫活动,如今已经不讲究这些了。
还有清明节祭扫后,当天不要走亲访友;扫完墓后,不要购买鞋子,因为鞋同“邪”,不太吉利。
避开这些禁忌的话,清明节还是儿童“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日子。在文史资料里,清明除了踏青采青,放风筝也是重要活动之一。
古人清明节放风筝有一个很好的寓意:把风筝放走,晦气也就放走了。在古人看来,风筝飞走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个好兆头。
由此可见,作为传统节俗之一的清明节,从古至今流传下来混合了多种元素,可以缅怀先人,也可以踏青游春,尽享春光。
那在我国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与禁忌里,是不是真的存在这么一条“不能问早安”的禁忌?
翻看相关资料文献,还有民俗专家的解答,最终得出的答案是,没有这一条“不能问早安”的禁忌。
“清明节早上问好”这原本不是个问题,在网络时代,通过各种渠道的传播,一些不怀好意或不明就里者,对这种未经证实的信以为真。
我们不知道是谁首先提出清明节不能问候早上好,但他(她)的出发点无非就是清明是一个追忆先人的节日,这种追思活动肯定很悲伤与严肃。
在祭祀活动时,人们要注意言行,毕竟祭祀行为本身就是让人明白人应该有所节制。不让问“早上好”,意在悲痛祭祀时不能说好;更不能把这种心情传染给他人。
但是,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
这其中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也有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我们会在清明节前后几天去祭拜缅怀先人,向后代传播优良家风,介绍自己家族中有哪些优秀的人,他们曾经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反省自己在德行、礼数、工作等方面的得失。
虽阴阳两隔,但相信先人长辈对后生晚辈还是有一份浓浓的关怀之情。既如此,清明节不是一个悲戚戚的节日,可见,“清明早上不能问好”并无依据。
大家之所以会在清明节前后几日顾及许多禁忌,无非还是怕那些虚无缥缈的鬼神。但只要问心无愧,就不必庸人自扰。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