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HDPE垃圾覆盖膜,我们会随时检查。一旦发现破损,就要迅速修补,类似于‘打补丁’。”4月25日,在江夏区长山口生活垃圾填埋场,武汉环投固废运营有限公司生产一部副部长张志斌,指导员工修补破损的覆盖膜。
(资料图)
在垃圾填埋这个特殊的工作岗位上,张志斌一干就是15年。“干一行,就要把这行干精、干好”。来自江夏区法泗、今年44岁的他,甘做一个勤于做事、又勤于动脑的“垃圾工匠”,不断用各种小点子、小创新为垃圾场“打补丁”。
一堆垃圾,每天可发电30万度
张志斌检查覆盖膜是否有破损。记者金文兵摄
顺着一条曲折的山间小路,进入长山口垃圾填埋场,眼前就是一座覆盖着黑色塑料膜的高大“山头”。
“我们这个填埋场,目前已经封闭、暂时不接收垃圾了。”张志斌说,“但我们还有更重要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垃圾变废为宝!”
垃圾中还能“寻宝”?记者很是疑惑。
“是的,垃圾在这个膜下不断发酵,产生‘沼气’。”张志斌介绍,为了充分利用其中的沼气资源,就在这里建起了一个14台集装箱式燃气机组的发电项目。
在垃圾上做文章,向垃圾要效益。“今年1-3月,我们的发电量分别是831、734、942万度,每天差不多发电30万度。”
张志斌和同事们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每天检查覆盖膜,查遗补漏,发现有漏洞,就快速打上“补丁”,保证覆盖膜不出问题。
但使用热熔枪对覆盖膜进行焊接,有可能点燃膜下的气体,导致火灾事故。
张志斌琢磨出一套“三步法”:先在破损处粘贴一块胶布,以隔绝填埋气;再用焊枪焊接HDPE膜;万一着火,迅速盖上灭火毯或土工布,使其窒息,终止燃烧,并用洒水车洒水降温,防止高温烫破覆盖膜后,氧气进入膜下再次引发燃烧。
在公司支持下,他将这些宝贵的实用经验整理形成了《焊接作业规程》,然后手把手教给新同事。
多项创新,解决“膜下集气”难题
张志斌手持便携式沼气分析仪,检测管道中的沼气浓度。记者金文兵摄
垃圾无害化填埋,类似于制作多层蛋糕:库底好比是蛋糕托盘,需要先做好防渗处理。垃圾按5米一层进行层叠式填埋,目前长山口填埋最高的区域是填埋了9层。
“我们将填埋库区进行‘分格’,分为多个可断可连的集气区域,让它们在膜下自然发酵。”张志斌手持一个便携式沼气分析仪,将导管插入集气管上的插孔,“我们对这些气体进行检测,就可以很精准地进行把控,如果发酵质量不好的集气区域就缓一缓或回灌适量渗滤液刺激产沼,而把发酵程度高、甲烷浓度高的填埋气调取出来,送到集气站发电。”
他的同事苏宗胤很佩服张志斌的主动创新精神,“他习惯用看起来很土的办法,来解决大问题”。
比如,夏季温度高,膜下水蒸气多,导致填埋气的甲烷浓度低……这个行业共同面临着一系列的“膜下集气”难题。
经过长时间观察和思考,张志斌提出的“土办法”是:给覆盖膜和导气管“穿上衣服”——铺设或包裹一层白色土工布,在土工布上湿水,利用白色反光隔热和水蒸发吸热降温的原理,从而大大降低了膜面温度,减少了沼气中的水蒸汽,提高甲烷浓度。
他还通过调整管道坡度、加装三通,便于排出冷凝液,圆满解决了夏季集气管道冷凝液偏多的问题。
这两种关于填埋气收集管道及其铺设的创新方法,已向国家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
通过精准检测、精准调度,张志斌带领班组,出色完成了膜下集气工作,实际集气量远超理论设计量,确保了14台发电机组满负荷运行,营收效益稳定。
“膜上架桥”,解决垃圾场多处“缺陷”
发现有破损,张志斌操起热熔焊枪进行修补。记者金文兵摄
在前期的填埋作业时,张志斌积极探索用钢板箱代替砖渣来制作堆场道路:他们先铺上废轮胎,然后纵向铺设钢轨,在钢轨上横向架设钢板箱,形成路面。同时,在钢板箱的连接处,将原来容易损坏的螺栓换成一小块钢板……
这种“下纵上横”的双层铺设模式和“连接件+锚定件”的锚固方式,提高了钢板箱道路的平整度和稳定性,避免了砖渣道路不能循环利用、占用填埋库容及“晴天灰、雨天泥”等缺陷。
这种方式也避免了将作业道路直接建在垃圾上,解决了作业区域的雨污分流和集气除臭问题,减少了污水的产生和臭气的外溢,也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妃山填埋场已经变成一座体育休闲公园,大面积种植的粉黛乱子草,成为“网红草”,吸引市民拍照留影;临近武汉火车站、东湖之滨的北洋桥垃圾填埋场,成为优美的北洋桥中央生态公园。
在武汉,这些生活垃圾填埋场,纷纷打造生态化场景。张志斌和同事们同样致力于此。“这里的沼气利用完毕后,同样会还给市民一块生态宝地。”(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张晓阳)
【编辑:邓腊秀】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